前几天,小编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一个电话,小编的一个远方表哥叔叔的舅舅陈大伯,他发现,自己大腿根儿鼓了个“小气包”,压一下会缩回去,松手了弹回来。“小气包”长在这里,成了陈大伯的“难言之隐”。反正不痛不痒的,去医院也麻烦,一开始呀,陈大伯索性不管他。
可没想到的是,最近“小气包”弹不回去了,反而越长越大,还隐隐作痛。这下陈大伯才害怕,医院看看去,一检查呀,原来陈大伯的“小气包”是一个“腹股沟疝”,陈大伯的情况现在已经形成“嵌顿疝”要马上手术。
陈大伯一听可吓坏了,补个小洞要开个大刀,年纪大了,做手术,伤元气,以后还能爬山遛弯,跳跳广场舞,耍耍太极拳吗?隔壁老李,就是开个大刀,一直都不见他出门了,这手术一动呀,人不就废了吗?
听了徐大伯的顾虑,我赶紧告诉他,现在不用开大刀,微创手术就能治好啦。比起传统开刀手术,微创手术只要开几个0.5-1厘米的小孔,具有切口小、修补牢靠、术后疼痛少、恢复活动快等优势,没三五天就能出院了,像他这样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最适合了。知道有微创手术,陈大伯忐忑的心终于落下了。既然定了要微创手术,陈大伯赶紧对我说,微创手术这么先进,医院能做吗?
医院是来对啦,我们普外科自年3月31日开展第一例腹腔镜疝修补术至今已开展几十例,手术效果都很好,陈大伯的手术由我们普外科钟贞武主治医师主刀,手术后第一天他就能自由走动,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等2周后陈大伯来复查,他已经行走自如完全看不出像刚动过手术的病人,手术后疼痛也很轻微,完全没有当初想的那样需要在家躺大半个月。
据普外科钟贞武医生介绍,
“疝气”是普外科很常见的疾病,
小编赶紧和钟贞武医生约一篇科普,
来看看“疝气”到底是什么“气”?
疝气是个什么*?很多人都认为疝气是一股气,其实不然,疝气是因腹股沟区先天或后天形成缺损引起的病,而不是一股气,是当小儿哭闹、用力干活、咳嗽等腹压增大时,腹腔内小肠经腹股沟区的缺损突出来形成一个包块,当腹压减小时,小肠又退回腹腔,包块消失,而无任何症状表现,就像一股气,来无影,去无踪,所以大家称之为“疝气”,又称“小肠气”,非常形象。
疝气可发生于很多部位
腹股沟疝一般发生在腹股沟区最多见,最常见的症状是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包块有的会有坠胀感、疼痛,以小儿及老年人最多见,小儿疝气发病率达1%-4%,而老年男性疝气的发病率达1.2%-3%,是普外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由于长期咳嗽、喷嚏、用力过度、便秘、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减弱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小肠、大网膜等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突出到体表皮下;腹压降低时或平卧后小肠能自行回复,包块消失。
什么是嵌顿疝?患有疝气后,当小肠被卡住了,不能回复时,即发生了嵌顿,称为嵌顿疝,小肠被卡住后,小肠壁会水肿,也就越难自行回复,肠管被卡的时间越久,小肠缺血坏死的概率就越大,就越有生命危险,一般小肠嵌顿超过6小时,肠管缺血坏死的风险就很大,所以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如果疝气突出后超过6小时没有自行回复,医院就诊。
疝气的治疗
小儿的治疗方式半岁以下的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太小,麻醉风险也较大,而且随着生长发育,腹股沟的肌肉越来越结实,有少部分患儿可自行消失,但这个概率非常低,超过90%的患儿等长到半岁以后仍有疝气,就建议积极手术,小儿疝气手术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小孩的疝气,很容易嵌顿,形成嵌顿后,手术风险及小肠坏死的风险大大增加。
成人的治疗方式只要发现有疝气,都建议手术,这个病是不能自愈的。成人的疝修补手术比小儿的要复杂一点,手术需要放置一张疝补片,将腹股沟缺损的地方修补,疝就不会再突出来了;还有一种更先进、更微创的方法就是腹腔镜疝修补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更低,还改善了传统开刀手术后慢性疼痛的问题,特别是双侧腹股沟疝,更具优势,不需要开二个切口。所以现在大部分疝气患者都建议做腹腔镜疝修补手术。
嵌顿疝的治疗方式有很少部分可以手法复位,手法复位本身存在很大风险,主要是怕将坏死的肠管回复到腹腔,有生命危险。所以大部分嵌顿疝需急诊手术治疗,术中检查肠管是否缺血坏死,如有坏死,需要行肠切除。
预防小儿避免长时间哭闹,成人避免长期干增加腹压的重体力活,老年人改善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等增加腹压的疾病。
科普专家介绍钟贞武,男,主治医师,普外科,甲状腺疝外科组组长,甲状腺疝外科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甲状腺外科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抗癌协会甲状腺肿瘤青年委员会及甲状腺消融学组委员,医院肝胆外科分会委员。成功开展了我院第一例腹腔镜阑尾切除及二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第一例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第一例腹腔镜疝修补术、在中山六院(中国疝外科学院)腔镜疝培训班系统学习腹腔镜疝修补手术,该手术达市级先进水平。联系,办公
审核:朱艳萍
编辑:温林林
图/文:网络综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