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宾,属足少阴肾经,阴维脉郄穴。筑,通祝,为庆祝之意。宾,宾客也。该穴名意指足三阴经气血混合重组后的湿凉水气由此交于肾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传来的湿凉水气(足三阴经气血在三阴交穴混合后既无热燥之性亦无寒冷之性),性痛肺金之气,由此传入肾经后为肾经所喜庆,本穴受此气血如待宾客,故名。
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在腓肠肌和趾长屈肌之间;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本干。
癫狂,痫症,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
配肾俞、关元,治水肿;
配大敦、归来,治疝气;
配承山、合阳、阳陵泉,治小腿痿、痹、瘫;
配水沟、百会,治癫、狂、痫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有的婴儿在哭闹的时候,肚脐处会鼓出一个圆形的肿块,平静地躺一会儿,肿块就消失了。有的地方称这种情况为“气肚脐”,说是孩子脾气大,一生气就肚脐突出。气肚脐到底是不是“脾气大”才出现的,对孩子有没有危害呢?
所谓“气肚脐”,其实不是“气”大所致,而是孩子的肠子从肚脐处突出造成的。其原因是孩子出生以后,脐带失去了与母亲血循环相连的作用而自行脱落,脐周腹壁肌肉层比较薄弱,有的孩子的腹壁肌肉在这里留有空隙,如果腹腔内压力增加,例如孩子哭闹、咳嗽、腹泻的时候,附近的肠子便被挤压膨出腹壁以外,表面上看就成了一个圆形的包,而且孩子哭闹越厉害,腹压就越高,脐部突出物也就越明显,因而被认为是生气时便出现的“气肚脐”。
“气肚脐”在医学上称为“脐疝”。多发生于婴儿,少数在幼儿期仍然存在。疝多为直径1厘米大小的圆形,如用手将疝送回时,可摸到患儿肚脐处皮下的疝环。脐疝可随小儿长大、腹壁肌肉加强而自然痊愈,一般无不良影响,如果发生了疝嵌顿(肠卡在脐部无法回复到腹腔内),由于肠壁受压,血运不畅,就有肠缺血坏死的危险。
脐疝是否需要治疗,应根据以下几点决定:
1.年龄:虽然绝大多数的脐疝可以随年龄长大好转,但小儿到4岁以后仍有脐疝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2.大小:疝直径达到2-3厘米,或者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自然痊愈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应请医生决定体时处理。
3.发生紧急情况:当脐疝被卡在脐部较长时间无法用手送回,患儿出现哭闹,不适时,应考虑发生了嵌顿,此时需紧急处理。
脐疝的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手术治疗是将疝囊切除,同时做腹壁的修补;非手术治疗常用粘膏法,或用胶布、硬币压紧脐部阻止疝膨出。但一般小儿在2岁以前无特殊情况不必处理。如到了2岁时仍有脐疝,可请医生决定处理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