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他是周恩来的父亲,33岁丧妻,跟着儿子参
TUhjnbcbe - 2025/7/19 16:38:00

年3月5日,一个男婴在江苏淮安的一户大户人家呱呱落地,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的降生给这个大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的笑声。

在这里,我们首先介绍一下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周起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因为到淮安当师爷,便把一家大小都迁到了淮安。周起魁先后代理过安东、阜宁、桃源等县知县,周恩来出世的时候他正任海州直隶州知州。

周起魁有四个儿子,他的次子周劭纲正是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17岁时曾回绍兴参加县试考秀才,后又向舅舅学做师爷,并没学成。周起魁为了给儿子谋个出路,花钱为周劭纲捐了一个“同学生”的名分。

同学生虽然只是相当于民国后的初中毕业生,但在当时来说已经算是相当有文化水准的了,因此周劭纲很容易便在县衙门里谋到了一个文书的差事。

后为了让儿子早日入仕途,周起魁又花钱为周劭纲捐了一个主事衔,虽然也只是个虚街,但按照当时官分九品来说,那已经是不算低的官衔了。

正是因为当时的周家实力宏厚,所以当周起魁为儿子周劭纲向当时的淮安知府万青选提亲,想要迎娶他的女儿万十二姑时,万知府亳不犹豫的答应了。

万十二姑,便是周恩来的亲生母亲,生于光绪年,是万青选的妾张氏生的女儿,因为是冬至那天出生的,所以乳名叫冬儿,而按女子排行十二,因而万家的人称她十二姑。

万十二姑长得漂亮聪明,性格又开朗,深得其父亲喜爱,所以在那个“三寸金莲”为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万冬儿不但不用缠足,而且还能破例进入家塾馆读书。

据说,那时万老爷出门去访客会友的时候,他的绿衣官轿后边总是跟着一乘小花轿,花轿里坐的便是他的女儿万十二姑。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万十二姑学到了父亲的许多社交处事的本事。所以当万老爷的原配夫人去世后,万十二姑就被不善管理大家庭的母亲委托管理家里的事务。

据说,当时万十二姑出嫁时,她的嫁妆是装满了两条木船,由运河运到山阳。这足以看出万老爷对万十二姑的疼爱程度。

万十二姑和周劭纲成亲一年后,便生下了儿子周恩来,小两口的生活也过得和和美美的。

由于万十二姑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学会了处理复杂纠纷的能力,且考虑问题非常周到,所以当时周万两家发生什么疑难的家务事,都会找她去主持调解。

就这样,十二姑在周家越来越有威信,随着婆婆年迈体弱,她自然而然的成了周家的当家人。而相比于母亲十二姑的“强势”,周恩来的父亲周起魁则显得比较忠厚随和。

周恩来后来曾说过: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在周恩来不满一岁时,他最小的叔父贻淦病危,那时候贻淦结婚还不到一年,还没有子女。为了使贻淦在弥留之际得到一点安慰,也使他的妻子陈氏能有所寄托,周恩来的父母尽管还只有一个孩子,但还是将他过继给了贻淦。

两个月后,贻淦去世,周恩来便由嗣母陈氏抚养。周恩来的嗣母陈氏出身于一个读书人家,性格温和,有较好的修养。

因为是年轻守寡,陈氏从不外出,她把全部的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到周恩来的身上。

周恩来四岁,陈氏便开始教他识字,五岁起,就送他进私塾读书。陈氏对周恩来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叫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直到她去世前。

可以说,周恩来的一身文化和修养,都得益于陈氏当初的用心教育。而周恩来对嗣母的悉心教导也十分的感激,真到四十年后,他还十分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随着周恩来的嗣父和祖父祖母相继离世,原本家底厚实的周家,很快就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因为中国人有厚葬亲人的习俗,几场白事办下来,周家的家底几乎被掏空了。

因周起魁去世,失去靠山的周劭纲在衙门的差事也受到了影响,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当起了教书先生。可他微薄的收入根本就帮不了家里,家里的一切全都靠十二姑苦苦支撑。

为了维持一大家子的日常开支,万十二姑不得不靠借钱和典当家什衣物来维持。那时十二姑去典当行时,经常带着年幼的周恩来,因此官宦人家靠典当或借债来支持门面的虚荣心态,给童年的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周劭纲和周恩来的十八舅合买彩票中了头彩。一向爱面子的万十二姑不但给家人卖了很多东西,还给亲朋好友送了很多东西。

债主们听说后,都纷纷来讨债,亲朋好友也纷纷借祝贺之名到周家住下,不但要吃的还要拿的。万十二姑感到压力很大,决定带着全家人暂时搬到她的娘家躲一躲。

于是,周劭纲夫妇带着三个儿子及周恩来的嗣母陈氏去了淮阴。但嫁出去的女儿拖家带口的长住娘家并不合适。不久,他们一家就又搬到了陈氏花园去住。

中彩票的钱毕竟有限,很快就花完了。随着周家的经济陷入窘境,万十二姑也在娘家人的眼里掉了身价,她的嫂嫂们开始冷淡她,并有意为难她。这便是应了那句话:人穷被人欺。

有一次,万十二姑去参加父亲的冥寿,上坟祭祀时,她的一名嫂嫂故意说少了一样供品,并在周恩来外婆面前搬弄是非,意指十二姑偷拿了供品。

周老太太大怒,当众斥骂十二姑“不孝顺”“不知好歹”。母亲的责难让十二姑有口难辩。她非常的愤怒悲伤。

或许是心结难解,二十姑得了肺结核,半年后就去世了。十二姑去世时,周劭纲正在湖北谋生。当他闻讯匆匆赶回到家中时,他和妻子已是天人永隔!

而周恩来的外婆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严厉要求按“规格”办事,她要求周劭纲为十二姑做楠木棺材,还要“十二朵正花”,棺材还要裹五层麻,添七层添,还要请和尚做道场等等。

周劭纲是个忠实老实的人,面对岳母的为难,他不敢说半个不字,可借钱买了楠木棺材后,他便再也拿不出钱来。

万老太太不肯,表示不达到目的不许安葬,最后只好将十二姑的棺木暂安放在庵里。而十二姑的灵柩在庵里一放就是20年,真到周恩来的外婆病逝,他的父亲才攒够钱将妻子的灵柩领回淮安,安葬于周家祖茔地。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姑去世的时候,周劭纲刚33年岁,但壮年丧妻后,他一生未再娶。他在世时,一直把妻子的一幅画带在身边,直至那幅画意外丢失。

或许,周恩来的深情和专一也是深受其父亲的周劭纲的影响吧!

不幸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就在十二姑去世的第二年,周恩来的一家还没完全从悲伤中走出来,他的嗣母也查出了肺结核,很快也去世了。

周恩来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便先后失去了两位母亲,年轻小小的他不但要承认着巨大的伤痛,还要接受陡然发生的生活变化!

因为办完陈氏的丧事后,周家已是债台高筑。为了生活,周恩来的父亲到湖北谋事去了。

失去父母庇护的周恩来带着两个弟弟(九岁的恩溥和四岁的恩寿),重新回到淮安那个破旧的老家,那一年他年仅十岁。接下来,等待他的是艰难而凄凉的日子。

父亲和伯父在外地谋生收入很微薄,叔叔贻奎从年轻时就偏瘫在床,家里有什么需要出头的,都得依靠周恩来这个小大人。

那时候经常有人上门要债,有时伯父寄回的钱仅够还掉一笔帐。而周恩来一家的生活还是经常要依靠借债来维持,所以周恩来经常是刚还了这家的钱,转头又去求另一家借。

在实在借不到钱的情况下,周恩来只能去典当母亲的遗物。因为周家曾是大家族,即使里面已破落,但在封建礼教下也不得硬撑场面。因此,周恩来不但要管家里的柴米油盐,还要管外出应酬。

当时,他家的墙上贴着一张纸,亲戚们的生日、死期都记在上面。到时候,要送钱送礼,东家西家都要去,还要到处磕头。

小小孩子当家已是十分的辛苦,还要应付这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务,更是劳累苦闷。这也是后来周恩来为什么会那么痛恨那些封建礼教下的愚昧思想了。

沉重的生活担子压得周恩来几乎喘不过气来,但他咬牙默默忍受,更难得的是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他还坚持到附近表舅的家塾里读书。

正是因为懂得了生活的艰难,周恩来从小便懂得要勤奋努力;也正是因为被生活百般磨难,他磨炼出了超于常人的坚韧意志,这冥冥之中为他日后投身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直在东北任职的伯父十分喜欢聪明又坚强的周恩来,也十分同情他的处境,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便写信让他到东北跟随自己生活。

也正是这一次离家,让周恩来的人生发生了翻天復地的改变。后他回忆时是这样说的:没有这一次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年春天,周恩来随同回家探亲的三堂伯来到东北。同年秋天,他的伯父把他安插入第六两等小学堂的高等丁班。

当时,学校里的老师会经常会向学生们讲述当时的时局和一些著名的民族英雄故事,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暑假的时候,周恩来去同学家做客,也听到了当地的老人向他们说起沙俄军队血洗村子时的悲惨情景。

老师的话和当地人的诉说深深地刺激着周恩来的心,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有着强烈爱国心的他开始关心国事,并养成了坚持看报纸新闻的习惯。

有一次,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们有的说为了帮父母记账,有的说是为了谋到好前途。而周恩来则大声说道:为了中华之崛起!

那颗强烈的爱国、救国之心,令人叹服!

后来周恩来又随伯父到了天津,并在天津读完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漂洋过海走出国门去留学,回国后便投身了革命事业。

而这期间,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也一直在为生计漂泊。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利用暑假回国探望当时在北京谋生的父亲。在分离时,周恩来曾写下两句诗:昨日伤心方未已,今朝又复别严亲。

父子两人总是聚少离多,很难有机会团聚在一起!

周劭纲一直都知道儿子在做什么,虽然他从不阻拦儿子,但却常常为儿子提心吊胆。为此他经常会看报纸,了解时局。

这就是一个老父亲对儿子深深爱!

为了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儿子,年,周劭纲到上海看望在领导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周恩来后,就不肯离开了。期间,他还帮助做些秘密通信联系工作。

直到5月下旬,周恩来离开上海前往了武汉,他才回去。由于担忧儿子,当在报上看到国民党重金悬赏周恩来的消息时,周劭纲又跑去了上海,并住到了周恩来平时用来和其他革命同志联络的联络地,继续帮儿子做通信工作。

由于局势严峻,周恩来离开了上海,前往江西中央苏区。此后,周劭纲再次漂泊流浪,由东北到天津,又从天津到扬州、上海等地,所到之处,他都要打听儿子的下落。

年,周劭纲和一批家属被转移到了重庆红岩树后,就一直留在了这里,再也没有离开过。周恩来的工作很忙,虽然和父亲团聚在了一起,却没有什么时间陪伴父亲。

在红岩村里,周劭纲很少外出,大多数时间就都是自己到处转转,或是一个人看看报纸。周恩来知道父亲寂寞孤单,他曾经对在红岩村养病的工作人员张颖说:小张啊,我工作忙,你有空帮我多陪陪老爷子。

张颖后来回忆说:老爷子谈自己的自己时说,自己到外奔波,连家也没有了,还说对儿子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现在儿子这么忙,也不能常来看他。

作为一个老人,周劭纲肯定是希望儿子能够时常陪伴在身边的,但他是个识大体的老人,知道儿子工作忙,他从不会去干扰儿子的工作。

那时,日军飞机常来轰炸,每次一有警报,大家就全都躲进防空洞里,这个时候,周恩来总是让副官提着马灯进去,好让他在里面处理工作。

而当这个时候,周劭纲总是默默坐在角落,静静的看着儿子周恩来认真严肃的脸孔。

不知他是在骄傲,还是在担忧、心疼?!

但每次警报一结束,周恩来就头一个冲出防空洞,忙自己的工作去了。

年6月下旬,周恩来因小肠疝气发作,住院手术了。由于怕周劭纲担心,大家都瞒着他。

可7月5日周劭纲突然发起了烧,邓颖超去看望他时,他翻覆问道:我儿子为什么不来看我?

邓颖超安抚他,说道:恩来忙,出差了。

可周劭纲却不相信,后来他病情加重,转成了肺炎。在他极度虚弱的时候,他拉着工作人员张颖的手,一边喘气一边问:恩来为什么不来看我?

周劭纲的病情起来越严重,邓颖超没办法,只得写信告诉了周恩来。收入到邓颖超的信后,周恩来担心得两夜没睡好。他写信让邓颖超照顾好父亲,并详细的列举了父亲各方面要注意的问题。

7月10日,就在周恩来给邓颖超写信的当天,周老爷子去世了,亨年68岁。

大家都知道周恩来对父亲有着很深的感情,怕他得知噩耗后,精神受到刺激不利于养病。于是大家一致决定暂时对他隐瞒周老爷子去世的消息。

可细心的周恩来很快便觉察了不寻常,他追问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不敢隐瞒,只好照实说了。

当周恩来得知父亲已去世后,惊得脸色都苍白了,他想立马回办事处,可他刚动过手术,身体还十分虚弱,连站都站不稳。

在众人的搀扶下,周恩来回到了办事处,他悲痛得放声大哭起来。随后他不但大声责问了办事处处长,还向邓颖超大发霉霆:老爷子过世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要瞒着我?

邓颖超被责骂得直掉眼泪!

这天晚上,周恩来带病为父亲守灵至天亮。

建国后,中共重庆市委考虑到周劭纲生前曾为革命做过不少工作,就把他的棺木由原来的葬地移到了重庆革命烈士公墓。周恩来知道后,就请求重庆市委把他父亲的棺木从革命烈士公墓迁回去。

可重庆市委却认为,把周劭纲的棺木迁入革命烈士公墓,是因为他生前曾为革命做过工作,而不是因为他是周恩来的父亲。因此,并没有按照周恩来的意思办。

年周恩来在下决心平掉淮安祖茔地时,专门派了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前往重庆,把其父亲的棺柩迁了出来,安葬到附近一座无名的小山上。

第二年,他又让侄儿周尔萃回淮安平掉周家祖坟,棺木就地下沉,退耕还田。他的母亲万十二姑的坟也同时要被平掉。

当地的人不忍心看到周总理母亲的坟被平掉,就背着周尔萃把十二姑的棺柩悄悄抬到了一个小农场重新安葬。但因无墓碑,又无人圆坟,几年后,幕也找不到了。

周恩来生前一直随身携带着一张“爹爹遗像”,真到他去世后,邓颖超才将照片交给了他的侄女周秉德保管。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曾对记者说:35年了,我没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是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伟人也有普通人的感情,也会感触和伤感,我们普通人有时候还能“任性”的跟着自己的心意走,可作为人民的榜样,周总理却要克制更多,牺牲更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是周恩来的父亲,33岁丧妻,跟着儿子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