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在这一天进入新的纪元。
回首往昔,中华民族能够有次伟大复兴的契机,离不开无数革命烈士牺牲,同样也离不开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聪明才智,周总理便是其中之一。
周总理的家族
周总理的祖父名叫周殿奎,在清朝年间,周殿奎曾受朝廷封赏就任江苏淮安县知县,知县虽然是个小官,但是在那个年代完全是可以保障一家人衣食无忧了。
年,周总理的父亲周劭刚参加了当地的县试,并且一举中第,考中了秀才,十年苦读无人知,一举中第天下名。
此时的周劭刚距离求取功名,入朝为官已经非常近了,只要他继续参加后面的会试和廷试是很有可能顺利求取功名的。
但周殿奎却认为,儿子周劭刚为人忠厚老实,不适合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生存。于是,在周殿奎的安排之下,周劭刚回到了绍兴老家,与他的舅舅一起学习如何成功地做一名师爷。
那个年代的中国读书人是最讲究三纲五常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这些在现在看来老掉牙的思想,在当年那个时代里可是读书人信奉的真理。
纵然心中再有万般的不愿意,但是父亲已经为自己选好了路,周劭刚还是来到了绍兴老家。
古时候的儒家最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在古时候仅仅十来岁的孩童,可能都已经早早完婚了。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来看的话,这些事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但在古代很常见。
年,担心儿子不能安心学习的周殿奎专门为儿子安排了一门亲事,那个年代的人基本是没有婚姻自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当时婚姻最有利的保障。
在儿子刚回绍兴不久之后,周殿奎就与清河县知县万青结为了儿女亲家。受父之命,周劭刚回到了淮安。两个知县的婚事,在当地也是轰动了一时,但是完婚后不久周劭刚又回到了绍兴老家学习。
后来为了周劭刚日后能够安稳度日,周殿奎花钱为他捐了一个“主事衔”的官职,虽然是个正六品的官职,但其实是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
通过后来的事不难看出来,周殿奎对儿子的性格认识的非常清楚,主事衔的这份官职是最适合周劭刚的了。如果真的让周劭刚进入官场里面,那么鱼目混杂的官场生活,很有可能给他的生活造成很多的不利。
出生官员之家的周总理
婚后没过几年,年周劭刚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在了江苏淮安,取名为“周恩来”。长孙的出生为整个周氏家族带来了莫大的欢欣,周劭刚更是给孩子起了个“大鸾”的乳名。
何为大鸾?鸾鸟降世,天下平安。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事件自有安排,这个名字真的一语成谶,新中国之所以会有太平盛世,周总理可谓是居功至伟。
出生官宦之家的周总理,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19岁那年,周总理在南开大学毕业了,在朋友的引荐下他来到了日本求学。
同样的那一年,周总理的父亲周劭刚,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了京兆尹公署从事收发员的工作。曾经的官宦之家,在乱世之中也变的非常落魄。
由于不愿意接受那时官场的潜规则,周劭刚没多久就被辞退了,走投无路之下,周劭刚找到了远在东北齐齐哈尔的兄长周贻赓。
在兄长的帮助下他成为当地一家烟酒事务局的办事员,日子总算是可以稳定下来了,而且这份工作也十分适合朴实的周劭刚。
父亲早已去世,数年前妻子也离世了,此时的周劭刚只想着能多见见儿子周总理。如果人生能按照现在的轨迹走下去,周劭刚的一生也算是平淡幸福的,但乱世之中,个人的命运总是那么的软弱无力。
年9月18日,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件爆发了,由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我国的东北各地迅速沦陷了。
为了躲避战火,周劭刚南下来到了上海,恰逢此时周总理也在上海组织中国地下党的工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乱世之中的亲情更是十分弥足珍贵的。
稍有相聚的父子二人,在上海这个异乡有了短暂的一段相处时光。后来由于革命形势的转变,周总理被迫要转移到中央苏区。
临行前的那一夜,周劭刚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动情地说道:“儿子,你妈妈去世的时候爸爸没来得及回来,是爸爸对不起你们母子,希望你不要记恨爸爸。”
“爸爸老了,你们要搞的革命我不懂,爸爸就是希望你能注意安全,无论如何一定要注意安全,做事切不可冲动。”
如此肺腑之言,如此父子情深,怎能不让人泪流满面。周总理拜别父亲后,就走上了北上的道路。
烽火之中的父子相聚
周总理远赴北方之后,周劭刚也离开了上海。走投无路之下,周劭刚来到了当年父亲就职的江苏淮安。乱世之下,周劭刚只能是靠出卖力气艰难度日。
时间匆匆过去了6年,年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了。已经痛失母亲的周总理十分担心父亲此时的处境,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成立之后,周总理便请求组织上可以批准让他将父亲带在身边。
经过党组织的审批同意后,周总理喜出望外的组织人员南下寻找周劭刚。后来在组织的不断努力下,年5月周劭刚来到了武汉。
据说当周劭刚到了武汉时,周总理正在参加会议,在得知父亲到了之后,周总理在会议的最后含泪说道:“诸位同志,我要失陪下了。我父亲今夜来到了武汉,我得去看望下我的父亲。各位同志,告辞了。”
从此之后,周劭刚便一直跟着革命队伍南征北战,战争年代虽然过得十分清苦,但是能经常看到儿子,周劭刚的内心还是十分开心的。
一年后,日军开始进攻武汉,我军不得不撤到了重庆。闲下来的周劭刚主动请求组织,希望可以分配自己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组织上考虑到周劭刚年事已高,不能从事太过劳累的工作,于是便安排他来看护仓库。虽生在乱世,但父子二人的生活却也过得安逸温馨。
父亲的意外去世
年6月,周总理因为积劳成疾患上了小肠疝气,无奈之下只能住进医院,就在周总理准备手术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周劭刚因为旧疾发作而不幸去世,考虑到周总理当时正在做手术,组织上便把周劭刚去世的消息瞒了下来。纸终归是包不住火的,机缘巧合之下,父亲去世的消息最终还是被周总理得知了。
年7月12日的一天,一位小报童来给周总理送报,百无聊赖之下,周总理就叫住了小报童,想要听报童讲讲外面发生的新鲜事。就这样,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小报童也要收拾行李回家了。
临行前,小报童无意中说道:“周爷爷,我听大人说前几天看仓库的老爷爷去世了。他们专门交代不要跟党的领导说,也不知道是不让跟哪个领导说。”
听闻此言周总理半晌说不出话来,定了定心神他就问道:“小报童,你说那个看仓库的老爷爷是不是平日里喜欢喝酒的那位。”小报童说道:“是的,就是那位老爷爷......”
此时的周总理脸色煞白,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第二天,周总理说要立刻出院,并独自去办理了出院手续,然后独自一人急匆匆地往家中赶去。
到家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怒气冲冲地对着夫人邓颖超问道:“别人不了解我,难道你也不了解我。为什么父亲去世的消息,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你这是陷我于不忠不孝。”
邓颖超并没有反驳,而是含着泪向周总理认错,其实她又何尝会不了解周总理的心思,她又如何会让自己的丈夫陷入不仁不义之中。
闻讯赶来的董必武劝说道:“恩来,这件事你不要怪小超,要怪你就怪我们吧,是组织上决定不把消息告诉你的。”
其实周总理何尝不明白党组织的良苦用心,只是父亲的突然去世让他的精神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因此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
随后的几天,周总理不顾自己还未康复的身体,一直守护在父亲的灵柩前。邓颖超实在是不忍心周总理的此等举动,于是便过去劝说,周总理摆摆手说道:
“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给他过过一次生日,而且父亲的最后一面我都没见到,如果现在还不能安心守在父亲灵堂前,那我岂不是成了不忠不孝之人。”
年的一天,周总理的侄子周秉德来北京看望他。闲聊之间,周总理说道:“秉德,大伯这么些年最对不起的就是你爷爷。他为人老实,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而且在革命年代还帮助过我许多事。”
其实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在总理的钱包里一直放着一张父亲的照片,照片的背面是总理亲笔所写的“爹爹遗像”。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番拳拳肺腑之言,不难看出周总理对父亲的最深沉的思念。父爱就像一座大山,年少时我们都想着翻过大山去外面看看,但当你真正翻过大山之后却发现大山早已经白发苍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