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上海今年将全面完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
TUhjnbcbe - 2025/3/7 17:42:00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www.xxzywj.com/


  医院门诊一楼自助服务区,“老年患者人工预约点”几个大字颇为显眼。76岁的李老伯拿着社保卡刚到自助机前,就有身穿“蓝马甲”的引导员主动上前,边操作边讲解,1分钟不到就协助老人完成下次复诊的预约。如此便医院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建设进程。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开展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工作的通知》提出,到年,80%医院、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将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在上海,“老年友善”的建设理念已嵌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上海的目标是,年全面完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工作。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发现,从辟出“老年服务点”,到开出老年病特色门诊、重塑适合老年患者的就诊流程,“老年友善”医院的建设,医院内的“标识做大”“字体放大”这么简单,深层次的适老改造包裹着对老人群体的善意正在医疗机构里推开。


  一处处“微更新”包裹对老人的善意


  医院曾做过一项调查:来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88.5%知晓自助服务机,可近40%从未用过。医院的数据不足以说明全貌,但从另医院数字化转型对老年患者的另一重影响,即服务“可获得”的公平性问题。


  “老人对新事物会有一种畏惧心理,医院管理者,得从流程入手作出改变,数字化红利也要让老年人尝到‘甜头’。”只要得空,医院院长艾开兴总会穿上“蓝马甲”,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但凡看到老年患者拿着智能手机,他会医院的App,盯着老人完成添加“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老龄化比例已超36%。上海市的80岁以上老年人有82.53万,其中独居老年人数为30.52万。从大概率来说,老年人因身体原因,医院“打交道”最多的群体。


  截至目前,上海已公布两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名单,家医疗机构入选,包括市、医院,还有肿瘤、康复、精神卫生、妇幼、医院,以及居民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医疗机构开启了自己的“老年友善”改造计划。


  医院成医院,上海市第一医院在适老化改造上花了大工夫。医院,其主要道路岔口处、建筑主出入口处、建筑内各楼层显眼处,均设有简单易懂的标识,此外,医院还通过调整院区各种标识的位置和字体大小、在所有卫生间配备紧急呼叫设备、专辟的老年临时停车位等,一处处“微更新”包裹着对老年群体的善意与温柔。


  记者观察到,医院的“便民服务中心”也在向多重助老功能转变,人工轮椅租借、老花镜、陪检等服务陆续推出,既可应急,也可减轻老年患者就诊时的无助。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一方面,医院可以通过增派志愿者、增加为老服务的力量,协助老人学会使用智能设备,医院“软实力”助老人赶上“快时代”;另一方面,院方也应根据老年人的习惯与特点,将院区硬件“微更新”,从打造老年友善环境的角度“等一等”老年患者。


  “老年友善”一大根本:诊疗水平要上去


  对于患者而言,去医院的主要诉求还是治好病,老年患者尤是如此。在上海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过程中,“老年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被放至重中之重。


  “诊疗水平、服务能力要上去,这是为医者的底气,也是为老服务的一大根本。”医院副院长保志军介绍,年,医院成立老年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下设老年冠心病、肺癌、老年衰弱症、认知功能障碍、疝与腹壁外科疾病五个单病种中心。围绕老年患者的疾病特征,医院还在全市率先开出“整合门诊”,以足病整合门诊为例,内分泌科、皮肤科、护理部等各科医护围着患者“转”。医院糖尿病足整合门诊的主诊护士白姣姣还带领团队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80多岁的李奶奶曾是白姣姣定期上门护理的患者。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她的糖尿病足溃烂至大腿。白姣姣团队每月准时到李奶奶家“报到”两次,整整坚持6月有余,直至她溃烂的皮肤慢慢愈合。“有一天,我突然接到李奶奶儿子的电话,他说‘我妈妈昨晚走了,很安详,身上的皮肤是完整的,感谢你们的帮忙,让我妈妈能有尊严地离开。’”放下电话,白姣姣内心是满足的,“你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丰润生命的质量。”


  针对不少老人多重用药、长期服药的特点,同济大学附医院设独立药物咨询室,并开设老年慢病药学门诊,为老人“答疑解惑”。不少子女工作忙,平日抽不出时间,四院特地推出“双全”服务——双休日全天门诊、全天候检查服务,为子女陪诊提供便利,挂号、就诊、检查、配药一步到位。


  “老年患者因年老体衰,多病共存,需要涵盖全方面的照护。”在上海市第一医院院长周明成看来,要在老年护理方面开展专科化建设,重点是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截至目前,该医院已培养伤口、输液、心理、营养、康复等护理专家护士百余名,并开设老年慢性伤口护理等老年专科护理门诊。


  缺啥补啥,当好全科医生“背后的医生”


  对更多老年患者而言,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撬动了分级诊疗的“最后一公里”。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均服务患者61.31万人次,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88%。该中心主任唐岚告诉记者,中心结合社区老年居民多的现状,成立了社区伤口护理小组,主动送医上门,居家压疮护理尤其受好评。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老年患者‘家门口’的康复服务平台,医院的支持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唐岚说,目前,医院成立房颤专病联合门诊,医院心内科、药剂部的专家会定期下社区进行疾病诊疗、用药指导和健康宣教。


  采访中,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均有类似感受:近年来,医院的互动愈发紧密,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上来了,最为受益的便是家门口的这群“老朋友”。


  当好全科医生“背后的医生”,医院和长宁区卫健委“牵手”已达16年。通过组建专家团队等方式,“一对一”向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指导。


  年,医院老年病诊疗—医养结合医联体成立,与静安、长宁、闵行、普陀四个区的12家老年护理康复养老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我们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与相关机构在老年常见病、多发病、重点疾病的诊治上加强合作,提升基层医生的能力。”保志军说。


  从开出老年病特色门诊,到不断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养老机构、康复场所等,医院正聚焦老年群体就医“痛点”“难点”“堵点”,想方设法使老年患者在接受专业诊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温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今年将全面完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