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穴位知识下脘,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治脾
TUhjnbcbe - 2025/2/21 17:32:00

下管。

任脉、足太阴经交会穴。

下,相对于上、中而言。脘,胃也。

本穴位当胃腑的下底大弯处,故名下脘。

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上。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上2寸处即是。

本穴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善治脘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

用拇指按揉下脘次,每天坚持,能治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腹痛、呕吐、泄泻等疾病。

用火罐留罐5~10分钟,隔天1次,用于治疗腹痛、减肥。

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呃逆等疾病。

①配天枢、梁门,治消化不良。

②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胃肠道病症。

③配公孙、天枢、照海,治泄泻不止、里急后重。

④配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针灸并用),治疗急性菌痢。

⑤配陷谷、足三里、上下巨虚,治疗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肝炎。

⑥配中脘、足三里、气海、关元、天枢,可增加机体免疫力。

本穴为任脉、足太阴经交会穴,具和肠胃、助运化、行气滞、消食积之功,而为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证之良穴。主治腹胀脘痛,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

因足太阴经属脾络胃,由内循行之线与任脉连通也。凡胃病阴沉、下垂下陷之症,均宜取此。《千金方》:治反胃、食不消,先取此穴以开之,后取三里以泻之。《百症赋》取本穴和陷谷,治腹坚而止肠鸣。均以本穴能通胃底,而资以针道抑扬而通利之,故于阴滞之病得速效也。古人采穴配用,简捷灵便,宜其垂法后世也。

现代实验研究证明,针刺下脘穴对肠、胃功能有调整作用,使肠功能障碍患者恢复正常。可促进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胃液分泌虽保持高分泌状态,但胃的总酸度和自由酸度多趋于正常化。针刺下脘等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据报道,以下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为主穴,针灸治疗猴细菌性痢疾,可使白细胞总数和血浆中游离组胺含量均趋正常化;抗体可比对照组提早4天左右产生,抗体效价比对照组高出2倍以上,白细胞吞噬指数显著增加,细菌毒性、毒力显著降低乃至消失;针治48小时后,2/3实验动物粪便细菌培养即可转阴,第4天可全部转阴,而对照组在感染后的第12天仍为阳性。

1
查看完整版本: 穴位知识下脘,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治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