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百合花教学设计既强调学生阅读过程,又
TUhjnbcbe - 2024/12/20 13:48:00

一、总体构思:

本文为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重点课文,是高中第一篇小说。本文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学习任务繁多。因此,教学首要任务是要求学生阅读整篇课文,其次,是学会小说等知识考点。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小说阅读,需要选对教学方法。化整为零,提纲挈领,以故事情节带动学生阅读全文是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把小说知识(如文学的四大样式、小说三要素、小说常见表达技巧等)讲透彻讲全面,把考点分析到位是本教学设计的另一个特点。

本教学设计所举事例较为详细全面,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使用。

二、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3.概括小说主题思想

4.分析小说表达技巧

三、小说知识:

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3.故事情节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百合花》小说分析

(1)故事情节:

1.(序幕):接到任务(1-3自然段)

2.开端:去包扎所路上(4-23自然段)

3.发展:借被子(24-41自然段)

4.高潮:通讯员牺牲(42-57自然段)

5.结局:百合花被子盖住通讯员(58-59自然段)

本部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熟悉课文的过程,为本课教学重点,需用至少2课时时间完成。具体操作:先给出学生段意,让学生通过阅读独立完成划分段落,然后展示答案,学生讨论订正。(见PPT)

附:各部分问题提示。

1.(序幕):接到任务(1-3自然段)问题设计:

“我”的身份是什么?接到了什么任务?

参考答案:“我”是文工团的一位女同志,接到了到前沿包扎所帮助工作的任务。

2.开端:去包扎所路上(4-23自然段)问题设计:

本部分出现了几个人物?本部分内容可分为“走路”和“对话”两部分,这两个情节都表现出“奇特”特点,请回答这些“奇特”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去包扎所路上,出现两个人物——“我”和通讯员。“走路”奇特表现在,通讯员不和“我”一起走,而是总走在“我”前面,但又不离“我”太远;“对话”奇特表现在,两人说话并非对等,而是“我”问,通讯员答,“有些像审讯”。

3.发展:借被子(24-41自然段)问题设计:

借被子情节出现了一个新人物,是谁?借被子过程中有哪些曲折?

参考答案:新媳妇。通讯员开始没有借到被子,后来“我”和通讯员一起去,借到了被子。

找出描写被子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参考答案: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作用:这处描写说明被子之新,证明新媳妇的身份;又为下方作铺垫;还照应题目,深化主旨。

找出新媳妇肖像描写与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

参考答案:肖像描写: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

神态、动作描写: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

第30自然段句子“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为铺垫内容,请找出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参考答案:第35自然段中句子: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4.高潮:通讯员牺牲(42-57自然段)问题设计:

找出与第42自然段铺垫句“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照应的句子。

参考答案:照应句子在第57自然段,“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第47自然段“啊!中秋节”一段是虚写,请回答原因。本文中还有虚写的内容,请找出来。

参考答案:因为这段内容是想象出来的,不是眼前发生的事情。想象、回忆等内容属虚写。

小说第11自然段中也有虚写内容。

第50自然段是从侧面表现战争的,请解释原因。小说中还有侧面描写的内容,请找出来。

通过伤员之口写前方战事,是从侧面表现战争的激烈与艰苦。

小说第54自然段也是侧面描写,通过担架员之口来表现通讯员是为了保护别人才牺牲的。

(2)人物形象

需讲清楚小说人物形象概括思路:先总后分,有观点有分析。

通讯员:是一个只有19岁在战争中牺牲的通讯员形象。

性格特点:①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与自然无比热爱。如他枪筒里插着野菊花。②憨厚朴实,拘谨腼腆。如通讯员与“我”说话时的“张皇”“局促不安”;③不善言辞,诚挚认真。如当他知道借来的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感到不安,想把被子再送回去。④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如他为保护担架队员而牺牲。

新媳妇:是一个美丽、淳朴、善良的农村女性形象。

性格特点:①觉悟高。如把唯一的嫁妆新被子借出来。②真诚淳朴。如一直为通讯员肩膀的破洞而歉疚。③对革命的诚挚,对烈士的钦敬。如把自己的被子盖住通讯员。

“我”:是一个文工团女战士形象,是一个次要人物。

在文中的作用:①衬托突出主要人物(通讯员、新媳妇)的性格特点;②是文章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③增强小说真实感。

(3)小说主旨:

小说通过解放战争时期一次战役中通讯员、新媳妇与“我”之间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战争年代里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也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与人情美。

(4)小说描写手法

①描写类型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不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来衬托。

其它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

虚写、实写

②小说描写举例

景物描写: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然放了晴,路上还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

外貌描写: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动作描写: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

肖像描写: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

神态描写: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心理描写: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的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细节描写: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的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

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虚写: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

侧面描写: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的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

(5)其它表现技巧

①铺垫与呼应

铺垫: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呼应1: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呼应2: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铺垫: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

呼应: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铺垫: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呼应1: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呼应2: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呼应3: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的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②选材以小见大,详略得当

小说选材以小见大,以一个小故事来表现战争与人性,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纯洁情感;略写通讯员第一次借被子遭遇碰壁的情况,略写战争场面,略写通讯员的牺牲经过,详写战争之外的情景,如到包扎所路上,借被子,补衣服,盖被子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合花教学设计既强调学生阅读过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