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我们慌不择路。
而新冠病毒一次又一次的变异,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医学发展的重要性。
“奥密克戎”变异株让整个世界在年伊始就陷入了动荡,让所有人陷入迷茫:新冠肺炎疫情何时才能彻底终结?
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向第一财经记者解释称,全球疫情常态化之后,就会慢慢进入到“Endemic”的阶段。所谓“Endemic”指的是某个地区常态化的流行病。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大规模的疫情,每一次都看似无法战胜,但最终人类都挑战成功。
《剑桥医学史》这本书,回溯了人类医学几千年历史,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分析医学进步带来的优劣点。
01疫情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原来,疫情是由于人体内无法对新型病原体入侵产生免疫。
也许这只是一场流行性感冒,但由于有些人类个体容易感染,从而导致死亡。当新型病原体比较厉害时,就会有大量的人在短时间内因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治愈,导致人口急剧下降。
如果说我们的身体是一座城堡,病原体就相当于是拿着武器的海盗、土匪,经常会在“士兵”抗体疲累放松警惕的时候偷袭。由于猝不及防,所以短时间内有很多士兵战败,但总会有士兵幸存下来,又或者有将领紧急思考出了应对措施,最终抗体会战争病原体,从而使人体获得免疫力。
这些没有被病原体攻占的人体城堡,就是在经历疫情后的幸存者。
而后,幸存者开始痛苦的人口恢复过程,但总是会有疫情出现,因为“海盗、土匪”一直惦记着城堡里的“财宝”。
病原体规模大增,才会导致疾病寄宿在人群之中,通过抗体与病原体的斗争,产生免疫力,使疫情锐减至无法再使疾病滋生的极小规模。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有免疫力,仅有极少数新生儿没有免疫力,所以疾病本身会逐渐消失,只等人口再次增多,并且有大量低抵抗力的个体之后才会卷土重来。
纵观历史,大规模疫情发生过很多次。
比如年-年的黑死病,年-年的伦敦大瘟疫,年-年的鼠疫......这些病现在说起来也十分可怕恐怖,但其实在医学发展之下,已经找到了解决之法。
关于疫情,对于现在龟缩在家中向往旅行的我,闻风丧胆,生怕自己的小命不保,但其实我们应该正视疫情的存在。
《剑桥医学史》对疫情给出了十分客观的评价:新疾病在防止人类的人口过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在免疫学意义上对那些幸存者起到了调节、缓和作用。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疫情不断以新的病原体形式出现,其实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安心规划人生,慢慢等待疫情的结束。
02医学带给了我们什么
我一直觉得,医学是为了服务病患而存在的。因为有了各种病症的发现,才会促使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医学开创了全新的局面,改变了人与其自身,与时间、空间的制衡,与疾病、苦难和死亡的联系,它甚至改变了世界。
秦始皇当年多么渴望长生不老啊,在秦始皇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仅40岁左右,这还是要说这人一生顺遂,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瘟疫。
而如今平均年龄70+的我们,在当年的秦始皇看来,大约一个个都是成仙得道的高人了吧?
医学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始终存在争议。
但不可否认,它的确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提升了出生率,降低了死亡率,并且延长了我们的寿命。不仅如此,医学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减少了疾病对我们的折磨。
而现如今的幸福生活,实属来之不易。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医学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人类在对自身身体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医学理论。
《剑桥医学史》让我遗憾的一点就是没有参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医发展。但其实国外的医学发展之初,和中医的望闻问切十分相似。
比如,古希腊医学认为疾病是由机体内部的紊乱引起的,而不是由病原体微生物入侵引起的。而中医相应的理论就是阴阳理论,讲究的也是内部机体的平衡。
比起中国的神农尝百草,解救人们脱离疾病苦海的故事,西方医生对待病患却不是这么的友好了。早期,他们行医的目的是为了谋利,因此医生之间经常争夺病人。
其实,现如今的医患关系也十分紧张,抛开有些病患及其家属不讲道理之外,确实有很多庸医或者目的不纯粹的医生存在。而早在年,萧伯纳就在《医生的困境》中对医患关系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最可笑的一点是,早被医学界放弃的放血、发汗等传统治疗方法,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有人打着“养生”的旗号行骗。
而正是这些“假”医生的存在,更让医患关系的友好发展步履维艰。
除此之外,医学发展还面临另一困境:诊断和治疗出现了分离。因为灵敏的医疗技术设备,让医生们忽视了传统的治疗能力。
这一点我深感体会,尽管《剑桥医学史》的内容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之前的事情,但依旧很符合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哪怕是发烧感冒这种小病,也许忍几天就能恢复的事,医院,就要抽血、化验、拍片,不仅如此,还有做这些检查的医疗费用,搞得大家一想到“去医院”就秃头,生了病也能忍就忍。
医学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它的责任是什么?它的使命又是什么?它想达到怎么样的发展效果?由于医疗技术的发达,也让疾病开始泛化。这不仅仅是因为过去人们寿命短,发现不了太多疾病就去世了,还有一点是由于诊断技术的进步,发现了很多慢性疾病。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像疫情的肆虐也会有好处和坏处一样,《剑桥医学史》并不局限于阐述医学发展的伟大之处,它更多的是提出医学社会与政治作用带来的疑问。
因为只有质疑,才能更好的发展。
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医学发展跑偏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03医学也焦虑
在这个内卷时代,人人焦虑,在阅读《剑桥医学史》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医学也焦虑。
伴随着医学发展的成功,在我们生活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医学也越来越被质疑,无论是医学的走向,还是医学本身,都饱受争议。
感觉这仿佛和人的欲望有关,想要获取更多对自己有利的途径,比如越来越健康,比如越来越长寿,比如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以此来最大程度的掌握自己的生命。
在年,全球根除天花,这是多么前所未有的成功。要知道,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病情重,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后死亡率高。
但人们并不知足,因为还有很多疾病困扰着我们。
其实追根溯源,在农业革命中,人类驯化了动植物,有了永久性的定居点,好似可以吃饱穿暖不需要担心野兽袭击、风吹雨淋,但实际情况确实加大了我们与动植物细菌的接触。而且,农耕出现之前,人们以狩猎为生,人口密度较低,感染疾病的风险相对也低。况且,耕种还增加了我们其他的疾病风险,比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关节炎、疝气等。与此同时,种植的农作物营养单一,会导致人类营养不均衡,反而削弱了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工业革命发展带来的疾病就更令人手足无措了。
19世紀,英国最早走上工业化、城市化、近代化道路,也率先尝到了诸多因民众健康问题带来的苦果。在当时,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口激增、医疗卫生体系缺乏、工业污染、住房紧张、营养不良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疾病古已有之,但是却在工业革命时期集中爆发。空气污染导致的肺结核肆虐、工厂聚集的男男女女擦枪走火导致性病的肆虐、排放的污水导致霍乱的发生......不仅如此,癌症也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
可见,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
医学的焦虑,源自公众的不满、质疑与自身发展的迷茫。
我们看似战胜了很多疾病,但总会有新的疾病产生,这并不仅仅是医学技术发展可以检测出更多的疾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历史发展导致了新的疾病产生。比如,瘟疫减少了,但癌症越来越厉害;在以前心脏疾病是致命的,但现如今医学建立了关于心脏病及冠状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我们赞美医学带给我们生活的改善,但赞美不能涵盖全部。
这本由罗伊·波特主编的《剑桥医学史》十分客观的为我们分析了医学的不足之处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目前,医学中最紧迫的一些问题就是其成功的意外后果,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主要是由于诊断病症的药物或手术带来的后遗症,甚至产生并发症。这也是公众对医学不满的地方,公众对医学现在的心理状态是又爱又惧,爱它可以治愈自己,惧它在治愈后产生的其他病症。
尽管如此,我也始终坚信着医学将不断地创造出更好、更完善的治疗方法,相信大多数人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但《剑桥医学史》并没有对此充满信心,甚至进行质疑:会不会有朝一日,科学医学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某种其他体系成为全球性的正统医学体系呢?
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明白一个道理:医学不能被科学束缚,医学过于局限于科学目前是医学的弱点之一,但是,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智识上,医学都应扎根于科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