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13岁的小保姆瓦丽卡正在哄1岁的婴儿睡觉。她把摇篮曲唱了一遍又一遍,小娃娃就是不睡觉,自己反倒困了。一眨眼,她看到自己的父亲叶菲姆在地上打滚儿,嘴里哼哼唧唧,瓦丽卡吓坏了。
父亲痛得厉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母亲赶紧跑去庄园求救,求老爷救救自己的丈夫。
碰巧,庄园里有一位私人医生在,就过来给叶菲姆瞧瞧。
医生走进农舍,这里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医生说:“请点上灯!”
叶菲姆的妻子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蜡烛头。
医生对着叶菲姆检查了起来。叶菲姆说:“老爷,我的大限将至了。”
医生说:“你别胡说,我会救你的!”
谁知,几分钟后,医生说:“你这是疝气,我没法治,医院动手术!”
叶菲姆说:“可是我怎么去?我没有马啊!”
医生说:“别怕,我跟你主人说一声,就好了。”
医生走后,过了半小时,老爷真的派了一辆板车来。
然而,第二天早上,叶菲姆还是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13岁的瓦丽卡迫于生计,成了一个鞋匠家的保姆。每次,她瞌睡的时候,都会梦到父亲死前的场景。
这一次,她又梦到了父亲,梦还没有做完,鞋匠已经拧住了她的耳朵。
除了看孩子,瓦丽卡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早上,老板喊:“瓦丽卡,生炉子!”她就得马上去生。
“瓦丽卡,烧水!”她又开始烧水。
“瓦丽卡,帮老板把鞋子刷干净!”
“瓦丽卡,洗洗家里的台阶。”
“瓦丽卡,去买东西”
……
一整天,这个13岁的小女孩一分钟也不能休息,一个指令接着一个来。直到晚上,她会收到最后一条指令——摇娃娃!
那时候,她就得开始哄孩子睡觉。
老板家的婴儿很喜欢哭,怎么哄都不行,必须一直摇一直摇。
半梦半醒时,瓦丽卡又会看见父亲、母亲,又会醒不过来,又会挨打。
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敌人是谁?为什么自己要过这样的人生?
她想来想去,终于想明白了。她的敌人,就是那个婴儿。
她笑了,她心想:没有这个娃娃,我就可以睡觉了。
于是,她伸手,掐死了那个娃娃。半分钟后,瓦丽卡睡着了,睡得很香。
这个故事出自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瞌睡》,讲述了一个13岁小女孩的悲惨有错误的人生,令人读来胆寒。
少女瓦丽卡,本是一个出生不好的小女孩。他们一家人在一个庄园里工作,吃不好,住不好,却一直坚强地活着。
谁知,一个小小的疝气,夺走了瓦丽卡父亲的生命。她和母亲变得无依无靠,两人流落到城里,成了打工人,还不在一起。
年幼的瓦丽卡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过得如此惨。她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还要因为一个婴儿,睡不好觉。
最后,她在搞不清楚悲剧根源的情况下,错误的走了极端,将魔掌伸向了老板家的婴儿。
故事戛然而止,但瓦丽卡的结局不难猜测。13岁的她已经不会再有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故事中的瓦丽卡虽然最终黑化,却没有人忍心恨她。
她也是个孩子,她未曾从这个世界得到过关爱,又如何要求她善良?
何况,她也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契诃夫塑造瓦丽卡这一形象,为的就是抨击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那时候,毫无人权可言。贫富分化极度严重,穷人生下来就是奴仆,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
所以,瓦丽卡的错误和悲剧不是她一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的。
时代在进步,一个好的时代应该是充满善意的。最起码,我们应该对弱小有怜悯之心。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文学作品有国界,但善良没有!其实善良才是一个人最好的品德,甚至是一个保命技能。
试想一下,如果老板对瓦丽卡善良一点,让她感受到一点来自世界的光亮,她也不至于做那么极端的事。
这就好比,我们曾经读过的那个瞎子点灯的故事。瞎子照亮别人,只为别人不伤害到自己。
与人为善,就是对自己好。可惜这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不明白!
契诃夫的这篇《瞌睡》,显然探讨的是善恶与因果这两个命题。细细品味瓦丽卡的一生,就知道该如何对待命运之苦之人了!点到为止,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