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79岁老人登山途中摔伤导致多处骨折苏州天
TUhjnbcbe - 2023/7/16 20:24:00
白癜风的忌口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54235.html

5月21日,一位高龄老人在苏州天池山登山时不慎摔伤。因救护车辆无法上山,医院应急救援队紧急出动,经过多名医护人员协力,在15分钟内通过担架顺利将老人抬下山。受伤老人现已住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受伤老人多处骨折,8名医护人员用时15分钟将受伤老人顺利抬下山

记者了解到,受伤老人已是79岁高龄,当天上午,老人在苏州吴中区木渎镇天池山上不慎摔倒。现场群众拨打了急救热线,医务人员到达后发现老人有骨折症状,需要尽快使用专门的硬质担架固定后送至山下就医。但事发地点在半山腰,救护车只能停在景区门口,距离伤者较远。

当天上午10点40分,医院应急救援队紧急召集救护人员共8人赶往现场参与救助。医院应急救援队队员、骨科主治医师*永丰告诉记者,接到通知后,应急救援队11点15分到达现场,在判断患者意识清醒、无呼吸困难,且主要为骨骼外伤后,伤者被转移到硬质担架上并做好了全身固定,由8名医护人员协力将患者抬至山脚救护车中。“将老人抬下山的过程约15分钟,结束后,同事们个个都满头大汗。”*永丰说。

当天下午,记者在苏州医院住院部见到了受伤老人吕女士,她目前由家属照料,病情稳定。据了解,吕女士的胳膊(肱骨)、手(桡骨远端)、骨盆,均有不同程度骨折现象,其中胳膊(肱骨)情况较严重,需要手术治疗。目前骨折伤处已经经过处理和固定,医务人员未来几天将对老人进行详细检查后,再考虑进行手术,老人至少需要数月才能康复。

应急救援队成员平时沿着登山路线拉练演习,实地锻炼应急救援能力

在医院,应急救援队成员都是临床上比较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在有突发情况时才紧急集合参与救助。应急救援队队员*永丰介绍,年,在接受培训后,院内自发成立了这一应急救援队。成员主要为脑外科、骨外科等外科医生,也有内科医生、急诊科护士等。经过志愿参与、自愿报名,共选拔了16名技术水平过硬、体力充沛的应急医护人员,本次救援行动派出了其中的8位成员。

*永丰告诉记者,目前应急救援队主要应对的是一些救护车难以单独处理的情况,比如发生群体受伤事件,多人受伤急需救助时,救护车上的人员配置是不够转移这么多伤员的。另外,事故发生在救护车无法到达的地点,并且需要多名救助人员进行协助,包括技术上的病情监测、协同治疗等。

考虑到救护车软质担架并不能保证一定安全,如果出现意外,使伤者跌落,会加重损伤。因此,通过应急救援队携带的硬质担架和绑带,可以对伤员胸腹部、头颈部、四肢关节等位置进行固定再搬运,就可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此外,山路崎岖,担架宽度也较大,需要头部、中部、尾部的左右两侧至少各3人才能保持好担架的平衡。现场医护人员还会安抚病人的情绪,避免病人情绪激动。“我们应急救援队每个季度都会沿着苏州登山路线“灵白线”进行一次拉练演习,实地锻炼应急救援能力。”*永丰说。

中老年人登山需谨慎

说起苏州登山路线“灵白线”,*永丰表示,已经有不少旅友都在“灵白线”登山过程中受伤。应急救援队在该登山路线上已救助过3起摔伤事故。一名四十多岁的杭州游客在灵岩山下山过程中滑了一跤,造成了下肢骨折,几乎是一样的情况——救护车无法上山。

“如果是上肢损伤,那么伤者还能走下来,但如果下肢等位置受伤,只能依靠硬质担架抬下山。当伤员骨折时,移动时却没有得到妥善的固定,那么骨折端就会活动,产生剧烈疼痛,并且容易损伤周围神经,造成二次损伤,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情况。因此一定要有效地固定和干预。”*永丰对记者说。

据了解,登山活动中受伤的群体多为中老年人。*永丰表示,中老年人骨质容易疏松,更要注意安全。“作为骨科医师,建议大家采用太极、广场舞等方式锻炼身体,因为登山等活动对骨关节损伤比较大。如果特别喜欢登山,可以考虑准备一个手杖,借力辅助;穿一些防滑鞋,避免摔跤;同时也要量力而行,不要长时间攀登。”

实习生高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毕荣

校对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

本文来源:紫牛新闻

1
查看完整版本: 79岁老人登山途中摔伤导致多处骨折苏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