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易氏宗族源流
一,易氏远祖历史源流简述
易氏源于易水流域有易氏,是古老的以地为姓百家姓氏之一。*帝釜山合符,起点就在易水流域,有易氏伴随着华夏民族开启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脉;
尧封唐(河北唐县)后,陶唐氏族因易水流域水患西迁唐地(太原),都城还在冀(九州之一),有易氏族成为易水流域最大的氏族,唐尧部族辖下经历六代长达年的时间里(前—前)影响深远,“唐尧都冀,遗风至周”,成就了易氏“太原”地望遗风;
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二)容成氏》([16]),说多年前大禹治水时“亲执枌(畚)耜”,“乃通蒌与易,东注之(简19,原第26简)海”,可见易水称易很早,禹是治理易水下游入*河处时(*河时经今天津入海),至少在大禹治水之前就称易了。可知唐尧部族因水患西迁后,有易氏族成为夏前易水流域最大的氏族。易水的得名,与有易氏族有关,易水因之有易氏之所以称易水。
《周易》的许多《卦爻辞》与易水流域的社会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是易水人文物像的综合反映,是夏商及以前时期有易氏先民的文化创造。《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中所记叙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民俗物象,有些就发生在易水流域,有些与易水密切相关(注释:1)。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晋人郭璞注《山海经》引《真本纪年》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郭注又曰:“言有易本与河伯友善,上甲微殷之贤主,假师以伐罪,故河伯不得不助灭之。既而哀念有易,使得潜化而去,化为摇民国。”有易氏因杀先商王亥,夏帝泄十六年被上甲微借河伯兵征伐有易氏,杀君绵臣。河伯不忍心有易氏的灭亡,帮助“有易氏潜出易国”,沿涞水东下到桃水流域建立了摇民国(注释:2)。
上甲微之后,商族则完全掌握了对有易氏的主动权。清华大学的战国楚简《保训》也记载:“(上甲)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注释:3)上甲微虽然假河伯之师诛杀了有易之君绵臣,但易族人仍然存在,其族称还是有易,甲骨文中所见与易、吴、启勤劳王事(‘叶王事’)向商王朝纳贡的易族人,应该就是……上甲微假河伯所伐的有易族的后裔。”(注释,4)
《天问》作为一部上古史诗,除完整保存了商先公王亥、王恒、上甲微牧夫牛羊及其与有易氏婚姻关系的重要资料外,还保存了商汤借助有易氏势力灭夏的资料。那就是:“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何道取之?”这里的“易”,当为有易氏,孙作云先生首释为有易,为我们的立意提供了启发,但他认为该句是少康事(注释:5),故不取,《周易·大壮》“丧羊于易”之“易”便是有易。又据彭邦炯先生研究,“易”作为有易氏的称呼,甲骨文中已有其例(注释:6)。《天问》中有易又曾讹为有扈,这一点前辈学者论证颇详,如闻一多先生说:“易卜辞作,金文作。右半与篆书户字相似,而有扈字本只作户。此盖本作,缺其左半,读者误为户字,又依地名加邑旁之例改作扈也。”(注释:7)正因为历来学者不知道此“易”字当为有易,故此字“侥幸”得以保存。所谓“汤谋易旅,何以厚之”,是说商汤曾厚赂有易氏,借助其力量,取得了对夏战争的胜利。这与商汤出师伐夏前所承诺的“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尚书·汤誓》)是一致的。这一问题可以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就文献记载来看。先商族和狄人是有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联盟,商族女始祖简狄,便出自狄(狄易相通)人部落有氏,《楚辞》中有多处提到了商与有氏的婚姻,如《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之佚女”,《天问》“简狄(易)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商和有易氏也结成了亲密的婚姻关系,易族人勤劳王事,则说明其与商形成了较为友好的关系,并成为商封国(判断封国的标准之一即向商王纳贡、勤王、助祭,在甲骨文中一般用“入”等表示)。由此可见,从先商到有商一代,有易氏与商族整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关系。
自此,易族人勤王、劳事、纳贡、助祭,频繁于史端,不遍枚举;周武王伐纣克商需要,最早加封了易氏所属方国。
《战国策-秦五》姚贾所言:“文公用中山盜,而勝于城濮”为依据,认为中山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经产生,并且一直依附于晋。“中山盗”是指晋文公时中山的某个人物,也就说中山在此时就已存在,且一直依附于晋。《职方典》在记叙灵寿沿革时,就有“周、春秋属中山”的记载。《春秋》、《左传》记载,中山于鲁庄公三十二年(前年)开始伐邢,狄人随之于鲁阂公二年(前年)侵卫。《吕氏春秋·简选》中说:“中山亡邢,狄人灭卫。”可知当时白狄东迁虽未立国,但亡邢者是中山,灭卫者应是白狄。从句中说明白狄进入太行山以东之后,与鲜虞和中山,三方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攻城夺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清华简《系年》第18章论述了公元前年弭兵之会后的晋、楚等国关系,其中说到晋遂盟诸侯于召陵,伐中山。晉师大疫,且饥,食人。关于这段论述中山的内容我们需要结合《左传》等史籍中的相关论述,才可以很好地理解它的价值。
中山之名出现在《左传》之后,鲜虞之名不但没有在《左传》中消失,反而频现《左传》之中,而且其在战争中所持立场与中山完全不同,两者显然分属不同的国家;是与鲜虞不能联续,中山国不论王世、年代(重叠)、历史都和鲜虞无法相合,虽历史湮灭,从史籍和考古的延续性,中山确是有区别于鲜虞。因尧四妃中山夫人史证,中山甚至是早于尧舜禹时期的部族或方国。所以中山并非东迁后的白狄,也不是春秋鲜虞的延续,更不是春秋鲜虞在战国时期的又名。
《中山策·中山君.飨都士大夫》载:(公元前至前年)“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伐中山。中山君亡”。
周敬王二十九年(前年)夏,《左传·哀公四年》“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周敬王三十一年(前年)初,楚昭王又提出,“江、汉、唯、漳,楚之望也(《左传·哀公六年》)”的口号。所谓漳,《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古漳河由临漳东北流,历经广平、丘县、威县、清河、枣强、阜城、交河诸县,汇滹沱,抵青县之鲍家咀入于卫河。齐召南水道提纲以为漳之正读。”从昭王占有漳水的目的,足以说明他的*治口号,就是灭亡早期中山的信号。《燕一.苏代谓燕昭王》中苏代曾云:“昔者,楚取章武,诸侯北面而朝。”章武县与章武郡究竟哪一个与“楚取章武”关系更密切,由于史乘阙略,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是它却指出了一个事实,即春秋时期的楚国确曾攻取过应属中山之地的章武城。《武安县地名志》记述:位于县城东北十八公里处,居洺河西岸的南北安乐两村,“相传,建村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楚、晋相争时,楚国戍守边疆的兵士在此屯田者多是安乐郡人。之后,其子孙在此建村,为纪念祖籍,取名安乐”。可以说,安乐村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楚伐早期中山的真实性。
春秋末,早期中山灭亡,易氏部族被楚国经陈留(济阳郡)上船南迁今淮河中游及鄱阳湖长江以北安徽南部,造就易氏“济阳郡”的史传。
《刘向新序》义勇第八: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胜怨楚逐其父,将弒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子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敢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弒子之君,而使我从子,非吾前义也。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也。”留下“易甲不屈白公胜威利,拒助弑楚惠王,著节义”。表明易甲有相当的势力和社会地位,不然白公胜就不会联络他举事弑君,还隐含着当时在楚国,已有易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族,且是兴望的。易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族在白公胜封地白(今河南息县)东南,淮河中游大片地域和安徽南部个别地域,被相关出土文物所证实。
易宪武教授在《读祓公序探易氏源》已有论述:“易氏的起源,湘、赣、鄂家谱多记载为:周朝或春秋战国时魏国易恺受封于易水而赐姓。这些家谱,来自祓公修之绫谱。该谱早在元明之交,虫蠹毁损残缺,但宋开禧二年(公)祓公序尚完好,今录此供研究。该序只说“始自易水受封赐姓”,不像一般谈姓撰序,必书受封始祖名字。此序在“始自”后应提恺公而不提,却依次接写迁地和传人,写法奇妙。细读全文,很强调存信缺疑,其不可知者,不敢牵附,显然是不知始祖为何人,有意含糊。文章依次写迁地和传人,恺公虽居传人之首,并不能视为受封的始祖。在祓公之前年,鄂谱宋元祐六年()解元易完撰序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唯易甲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剌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这分明说易氏姓源不详,唯知楚国有易甲,至魏(朝)有易恺为雍州剌史。前人既不知姓源,则祓公自然也不知道受封始祖。据湘阴谱一系列旧序中,在祓公序之后,直到清乾隆二十年()易宗珺撰的序中,才出现“吾姓自周恺公以来…”。可见是清朝以后,编谱者误解祓公序文,将魏朝易恺,牵附为周朝魏国易恺受封易水的。”易恺是三国曹魏魏郡人,是曹奂时将*和雍州剌史,正史证据确实,他确实是易氏的祖先,但不是周朝魏国受封易水的始祖。周朝或春秋战国时魏国易恺受封易水说,毫无史籍根据,是清朝以后,撰谱者错误理解祓公序文,将魏朝元帝曹奂时将*和剌史易恺,牵附成周朝魏国易恺。
殷墟甲骨文甲编中已有“易氏”字样,应是殷商易氏部落的物证,证明殷商时就有易姓,则部分易氏谱在其后的周朝,何须再受封易姓,周朝以后各种受封易姓说,均无史籍证明受封之人和事,说法矛盾重重,乃牵依附会之说。易氏谱中,记载易姓是殷商易氏部落同时又说周朝(春秋战国)受封易姓,其矛盾是有*治历史原因的,河北易县文物馆保存有中山国易氏陶罐,是为明证。先夏前至战国时的甲骨文及各种正史典籍关于易氏的记载,清代后将三国曹魏雍州刺史易恺追远战国魏之先祖毕万为始,易氏与魏同姓,空留牵附,应予澄清。
说明易姓历史悠久,在春秋楚惠王(前-前年)以前,已有易姓。
秦、汉南征南越,易氏由淮河、邗沟入长江水陆两路、经鄱阳湖入赣地,基开豫章,播迁全国。
注释:
1,《易》源于易水初探周长富(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
2,金岳.易水天鼋方国*———论“先燕”民族文化:续[J].文物春秋,(3):10-22.
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年6期。
4,彭邦炯:《从甲骨文的易说到有易与易水》,《殷都学刊》年2期。
5,孙作云:《孙作云文集》(楚辞卷),河南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6,彭邦炯:《从甲骨文的易说到有易与易水》,《殷都学刊》年2期。
7,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楚辞卷),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二,阳新易氏起源
1,易完(筦)公始修易氏谱
阳新易氏属易开公俨优世系。北宋哲宗元祐六年()辛未,江西瑞昌,始迁祖易优公十世裔(易开公十二世孙)易完(筦)公始修易氏谱。易筦(完),宋哲宗朝元祐二年觧元,元祐三年戊辰李常宁榜榜眼,以不附新法(王安石变法),当殿落簮花失礼不授。差归以疾终,朝廷封帛葬,使臣拜奠。《宋代登科总录》、《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宋元符戊寅()年十二月十二日鄂州崇阳县主簿李撰《弁公墓誌》、明嘉靖《江西通志》、历代《九江府志》、明隆庆《瑞昌县志》、瑞昌颜阳里古八景诗之一《使臣古坪》及各省易优公世系谱均有详载。榜眼易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