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口岸站特有的岗位。翻译人员24小时工作制,尤其是夜间到达俄车频繁,工作非常辛苦,也是国际联运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在绥芬河站国际联运交接所车间的翻译班组里,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参加工作33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永远笔直挺拔,精神抖擞。他就是翻译班组的老大哥——王忠和。
今年56岁的王忠和,日常坚持听俄语新闻,看俄文书籍,每次交接班都仔细翻看交接簿册,确保交清接明。他接听俄方电话时,反应迅速,对话流利;翻译俄文票据时,精准流畅,游刃有余。丰富的词汇量,让他能够轻松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一次,俄方打电话说他们工作时用的“恰噶”没了,年轻的翻译问了几遍也没有弄懂“恰噶”是什么,查字典、网上搜索都毫无头绪,便向王忠和请教。王忠和当即说出“恰噶”是闸瓦钎子,属于铁路专用名词,字典里查不到……问题顺利解决了。
去年底,俄罗斯格罗迭科沃疫情进一步扩散,市防疫工作组建议俄方检车员撤离中国,相关工作由中方检车员接手,俄方派来了工程师和中方交接流程。凛冽的寒风里,王忠和着一级防护用具,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室外,翻译检车近3个小时。现场风大,又戴着防护用品,声音受干扰,为了能让双方检车员听清楚,王忠和只能大声地喊。回到联检大楼时,王忠和已经声音嘶哑,身体几近冻僵。
有人问他,家里人知道你工作这么辛苦危险吗?为什么不让更年轻的翻译去和俄方交涉?他说:“那些孩子太小了,疫情这么严重,不能让他们去冒险。有时媳妇儿问我工作累不累,我都说不累,怕她惦记上火。”
去年,王忠和被评为绥芬河站的“防疫先锋”,他说自己就是铁路的一颗“螺丝钉”,会以“钉钉子精神”,站好每一班岗,踏实把工作落到实处,为国际联运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来源/交接所车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