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做外科就是做解剖腹壁结构与切口选择 [复制链接]

1#
谨句

“上帝不会原谅一个错误的切口”

“切口的命运从划开时就已经注定”

手术切口是外科医生送给患者的“礼物”

“切口的选择——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

“大医生大切口”

……

腹壁结构腹壁层次皮肤皮下组织

脐以下分两层Camper筋膜(脂肪层)和Scarpa筋膜(膜性层);

Scarpa筋膜中间越过耻骨联合与阴囊肉膜延续,两侧致密附着于阔筋膜;

腹外斜肌

插口袋;

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

弓状线以上有前、后鞘(前鞘致密,后鞘疏松);

弓状线以下腹直肌无后鞘;

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筋膜(壁)腹膜腹壁血供和神经腹壁切口纵行切口

优点:进腹快,显露佳,出血少,便于延;

缺点:侧向张力大,疼痛重,易裂开(尤其下腹部);

正中切口:白线血运差,愈合慢,瘢痕弱,抗张能力低,年龄大慎选;

旁正中切口(旁开1-2cm):避白线,推肌肉,损伤小,裂开少;对侧显露差,不及正中快;

经腹直肌切口:入路同旁正中,肌肉和神经有损,抗张能力受削,不如旁正中合理;

腹直肌外缘切口:损肌肉,损神经,不推荐;

横(斜)切口

优点:需广泛游离、切除的高位低位大手术适合,与血管、神经走向大致平行,损伤较少?侧向拉力小,疼痛较轻,肺部并发症较少;

缺点:费时,切断较多肌肉,出血多,不便延长;

肋缘下斜切口Kocher屋脊形切口:易暴露,多用于肝脏、胆道手术和脾脏手术;

麦氏切口:顺纤维,走间隙,不切断;向上切断部分腹外斜肌和腹横肌,向内切腹直肌鞘外缘和部分前、后鞘以延长;

手术切口层次举例

正中切口: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筋膜)、壁层腹膜;

旁正中切口经腹直肌切口: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直肌后鞘、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筋膜)、壁层腹膜;注:弓状线以下无后鞘;

麦氏切口: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腹外斜肌及其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筋膜)、壁层腹膜;

切口选择原则

就近原则(靠近病灶);

进腹关腹简单方便;

减少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

术后疼痛较轻,愈合牢固,疤痕对美容影响较小;

长短适中,便于延长;

复杂手术个体化;

具体手术切口选择胃、十二指肠——正中切口或旁正中切口;肥胖、肋膈角宽——上腹部横切口;小肠、结肠——正中切口或旁正中切口;阑尾——麦氏切口;少采用右腹直肌切口;不采用腹直肌旁切口;盆腔手术——旁正中切口优于正中(易延长,下腹部白线不发达);盆腔广泛切除、清扫术——“U”形横切口;探腹切口——(右)正中(上腹部)切口或旁正中切口,强调可延伸;再次手术切口——2~3周内,大多原切口;3个月左右最好另作切口(黏连致密);6个月以上,一般原切口(黏连定形和部分吸收)。切口的愈合过程

出凝血阶段(血管收缩、释放因子)-炎症阶段(白细胞迁移、吞噬细胞)-增生阶段(新血管形成、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成熟/重塑阶段(血管丛形成、胶原蛋白);

愈合关键:无张接合、边缘血供、细菌控制;

48小时:粘合,但不代表愈合;

4周:真皮愈合(肉芽形成、纤维化);

6周:肌肉愈合(肉芽形成、纤维化修复);

腹壁切口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

摘录

上腹部手术首选正中切口;

下腹部手术切口首选正中切口,20%专家认为宜采用旁正中切口;

正中切口关闭方式优先选择连续缝合(长效缓慢可吸收线连续缝合);

缝线切口比为4∶1,与切缘距离约10mm,针距约20mm;

推荐(单股可吸收缝线)整块缝合;明显优于分层缝合;

推荐缓慢吸收缝线或不可吸收缝线,eg.PDSⅡ与ProleneNylon缝线相当;

压制型鱼骨倒刺线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

含抗菌剂缝线能有效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正中切口皮下层,推荐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厚度大于2cm时);

皮肤闭合推荐单纯间断缝合方式;

肥胖、腹内或切口感染手术、低蛋白血症、长期服用激素,推荐使用减张缝线;

减张缝合推荐腹膜外全层缝合,不进腹腔,外露缝线套塑胶管,术后不早于14d拆线;

缝合污染切口时彻底清创,建议单股含抗菌剂缝线,同时皮下引流;

无刀微创头端的穿刺器可以有效减少切口疝的发生;

腔镜戳创口,直径5mm切口必须缝合筋膜层;

切口裂开,推荐腹膜外全层缝合;有感染,清创后二期缝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