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记贴膏宝宝肚脐上鼓出一个大包脐 [复制链接]

1#

什么是产后腹直肌分离?

在孕晚期,增大的子宫会将腹肌拉长,使两条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分开,这种现象被称为腹直肌分离。生完宝宝后,新妈妈松弛的腹部肌肉并不能马上恢复到原有的形态和位置,多余的赘肉在腹部形成突起,非常影响美观。另外,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越深,腹部肌肉越弱,对腰背部的承托力就会越小,所以很多女性产后容易出现腰背痛,甚至连起床都变得十分困难。

腹直肌分离自查

为了能尽快恢复身材,很多新妈妈在生产后,会迫不及待地进行大量的腰腹训练。但冒然训练会加深腹直肌分离程度!所以,在开始训练之前,腹直肌分离的检查非常重要。

仰卧,两腿弯曲。露出腹部,左手在头后支撑,右手食指和中指,垂直探入腹部,身体放松。然后将上身抬起,感觉到两侧腹肌向中间挤压手指,如果感觉不到挤压,那么就把手指向两边挪动,直到找到紧张的肌肉。测量两侧肌肉的距离。

正常:2指以内(含2指)

需改善:2~3指

需就医:3指以上

如果两侧肌肉的距离大于3指就属于比较严重的腹直肌分离,有可能会引起疝气(小肠从腹壁突出到体外),需要及时就医;如果在2~3指之间,须注意不可以进行躯干弯曲和扭转的负重练习,因为这会使分离的情况更加严重。

如果将分离的腹直肌比作衣服的两襟,可以看到,当躯干弯曲和扭转时会加大分离程度,所以当腹直肌分离距离在2~3指,则须首先进行分离改善训练,直到腹直肌分离的距离恢复到2指之内后,才可以进行负重躯干弯曲和扭转练习。

改善腹直肌分离的训练

以下训练是将核心部位往里收回,好像树的年轮一样,尽量将每一个圈向中心收拢。

动作1:站姿收腹

准备动作:背对墙面站立,将上身靠在墙上(保持中立位,后脑勺、背部、臀部贴在墙面),双脚距离墙面大概30厘米。

动作执行:吸气准备;呼气,腰椎去贴墙面,之后,吸气还原。每组10~15次,重复2~3组。

注意事项:避免手臂向后推墙,尽可能腹部向内收,主动靠近墙壁,想象用肚脐向墙壁方向靠近的感觉。

动作2:跪姿收腹

准备动作:四点跪姿,髋关节和膝关节垂直,肩关节和腕关节垂直,脊椎在中立位(胸椎自然后屈,腰椎自然前屈)。

动作执行:吸气,小腹自然放松;呼气时,用力将小腹向内收回。每组重复10~15次,做2~3组。

注意事项:整个过程不要改变脊椎的中立位,只有腹部在活动,想象将肚脐拉向腰椎的感觉。

动作3:跪姿伸腿

准备动作:四点跪姿,髋关节和膝关节垂直,肩关节和腕关节垂直,脊椎在中立位(胸椎自然后屈,腰椎自然前屈)。

动作执行:吸气准备,呼气时右腿慢慢向后;吸气不动,呼气慢慢把腿收回。完成4~6次,换另一侧重复。当可以很好控制身体后,开始进行交替伸腿的练习,每条腿伸出4~6次,重复2~3组。

注意事项:整个过程中保持躯干、骨盆的中立位,身体不要偏离中心线。想象骨盆上放了一瓶水,不能让瓶子倒掉。

动作4:仰卧抬腿

准备动作:仰卧,双腿弯曲,双脚分开与髋同宽。骨盆和脊椎保持中立,双手放于体侧。

动作执行:呼气,抬起右腿(膝关节弯曲90度角),吸气,右腿下落。完成6~8次,换另一侧重复,共2~3组。当可以很好控制身体后,开始进行两腿交替抬的动作,好像走路一样在空中换腿,重复8~10次,做2~3组。

注意事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腰椎和骨盆的稳定。特别是腿下落时,注意腰椎不要拱起。

动作5:仰卧蹬腿

准备动作:仰卧,下巴微收,双手扶住右腿小腿上方,腰椎压住垫子。

动作执行:吸气,准备;呼气,右腿向远处蹬出,完成6~8次。换另一侧腿重复,完成2~3组。

注意事项:用手扶腿的时候,尽量向胸口按压,令腰椎压向垫子。另一条腿尽量向远处伸,同时保持腰椎不要抬起。

动作6:平板支撑

准备动作:俯卧,肘关节与肩关节垂直。膝关节撑地,保持上身平行于地面。

动作执行:保持身体稳定,停留1分钟,可以将膝关节离开地面,做完全式平板支撑。在动作标准的情况下,保持时间越长越好。

注意事项:整个过程中不要塌腰,收紧腹部,不要塌肩,肘关节用力压向垫子。

练习说明

练习时,既可以选取单一动作练习,也可以变换动作串联起来。可根据每组的重复次数和动作多少适当调整。若坚持每天练习,约2周左右就可以明显改善腹直肌分离的情况。当腹直肌分离程度降低后,可以慢慢开始幅度不是很大的躯干弯曲练习,但直到恢复到2指内之前,避免做负重躯干扭转的动作。

——本文选自《健与美》年6月刊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有些宝宝,脐带脱落后,在肚脐处会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圆形肿块,在宝宝哭闹、咳嗽等时更加明显。通常人们称之为“气肚脐”,说是孩子“气性大”,一生气就肚脐突出。这到底是不是“气性大”才出现的?

来嫂提醒:该症状是脐疝的表现,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缺陷性疾病,大多数可在2岁内自愈。但若出现脐疝难复位或发生嵌顿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肠管自脐环脱出称为脐疝

该病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天和数周的婴儿,此时脐带的切断处已有上皮形成,因此疝的表面有皮肤覆盖。

正常情况下,生后18个月内脐环可以继续缩窄,所以,婴幼儿脐疝有自愈的可能。有人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越来越发达,脐环也逐渐变小而闭合,生后6个月内有90%,一年以内有95%闭合而自愈。那么,如何判断宝宝患了脐疝呢?1、脐部有肿物突出,哭闹时肿物增大,皮肤紧张很薄呈微青色;2、安静平卧或睡眠时肿物缩小消失,脐部留有松弛的皱褶;3、用手指将疝内容还纳后,往往可以听到气过水音,并且可以触到组织坚硬的脐环,以手指深入脐孔内,可估计到脐环的直径,当小儿咳嗽、哭闹、用力时手指有冲击感。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处,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形成脐疝发生的条件。

因此,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的发生。要预防脐疝发生和发展,妈妈们必须加强对婴儿的照料,减少婴儿的哭闹;定时、定量供给饮水、果汁或菜汁,促进排便通畅;酌情加减衣被,防止呼吸道感染等。

宝宝得了脐疝也不必惊慌,医院就诊,99%通过非手术治疗(压迫法)均可痊愈,治疗时需加强脐部护理,防止压迫脐部组织导致严重后果;也不主张局部以硬币,纽扣或木片等硬物压迫,以防局部破溃感染。

温馨提示:

若宝宝出现脐疝并发症,大部分需手术治疗。比如疝容物粘连,粘连时可引起脐部疼痛,尤其是大网膜在疝囊内粘连时,疼痛更明显,有时可引起腹胀、呕吐等症状。脐疝嵌顿,脐疝的内容物多为小肠、大网膜等,很少发生嵌顿,一旦脐疝嵌顿,则各种症状加剧;脐疝穿破,脐疝疝囊及被盖较薄,遇有外力时易发生穿破。

-END-

谢谢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