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无头案扑朔迷离,一鸟七命,灾祸均因贪欲起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 http://www.wzqsyl.com/m/

宋朝徽宗宣和三年,杭州武林门外新桥下,有一个绸缎商人姓沈,名昱,家中颇为富足,他和老婆只有一个独养儿子名叫沈秀。

沈秀18岁了尚未成家立业,平时游手好闲只喜欢养一只画眉鸟,每天五更天就提了画眉鸟去城中柳林里与其他养鸟人斗鸟赌博。那只画眉鸟非常珍奇,叫声独特好听。沈昱靠这只鸟还赢了很多钱于是更加视若珍宝。

一天早晨,沈秀又提着鸟笼去柳林里逗鸟,结果去得晚了些,林子里其他人都已散去。而那时沈秀突然一阵腹痛昏倒在地。原来沈秀从小得了一种叫小肠疝气的毛病,病情发作时都会昏厥,平时发作时身边有人能解救并很快恢复,这天早上发作时身边无人,因此足足昏死过去两个时辰未能醒来。

而就在此时有个叫屈公的箍桶匠正挑着担子经过。屈公平时就极其贪小,他发现沈秀昏厥在林中,又见有一只异常漂亮、叫声动听的画眉鸟,心里盘算这么一只珍禽也能去换几两银子,何不就此随手牵羊。想到这里屈公就上来拿了画眉鸟正欲跑路,不想沈秀逐渐苏醒过来,虽然是身子不能动,但是嘴里却大骂道,老王八,你怎敢偷我画眉鸟。这屈公一听先是一惊,继而恼怒,眼见沈秀醒过来自己被他羞辱还说不定要去告官让自己无法见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结果了他算数。屈公冲动之下真的去取了箍桶的尖刀按住沈秀脖子上斩了。由于这刀锋利无比且屈公惊慌中用力过猛切下了沈秀的头颅,屈公只能找到一棵空心的杨柳树将头颅藏在其中。

屈公杀了人得了鸟,径直往回走,却见远处过来三个客商打扮的人。这三人都是从东京汴梁来杭州做生意的,其中一人名叫李吉也是个非常爱鸟之人。眼见屈公担子上有一画眉鸟,羽毛长相出色,叫得又好听,以为屈公要出售这只鸟,于是迎住问道,老伯此鸟卖得吗?

屈公正愁如何销赃却有人送上门来,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就把画眉鸟卖给了李吉得了几两银子。屈公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老婆,那老婆居然不以为祸反倒与屈公一起把酒庆祝了一回。

再说当天下午,有人经过林子发现了无头尸体于是赶紧报官。人命关天又是无头案,官府立刻张榜巡查。沈秀家这里到晚不见儿子回來,又看到官府榜文就派人去林子认尸体。沈昱一看衣服打扮果然是自家儿子,如晴天霹雳。令沈昱一家不能接受的是自家儿子死于非命而且又没有全尸。于是沈家在城中贴出告示,愿意以一千贯的赏钱寻找沈秀头颅。官府为了破案也贴出赏金贯寻找线索。

县城里还从未有过这样的无头案和赏金先例,因此告示一出,满城轰动。这个消息传到一个叫赵强的老头耳朵里,他却打起了歪主意。这老头双目失明,行将就木,于是召集两个儿子大宝和二宝提出自己反正不久于人世,何不趁此机会捞一笔。赵强居然出主意让两个儿子把自己杀了,取下头颅去冒领赏金。那两个糊涂的不孝之子最后也认为是一条妙计,真的将老头杀了割下头颅去河里泡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而来沈家和官府领赏。沈昱家和官府做梦也想不到大宝和二宝会用如此歹毒的方法来骗取赏钱,于是都很爽气地给了赏金。这个案子也就这么暂时过去了。

来年,沈昱运送一批绸缎到东京汴梁交货。他偶然经过皇帝御用禽鸟房,听到里面传来画眉鸟的叫声。沈昱听着画眉鸟的叫声实在有些耳熟,于是花了些银子买通了看门人进去一看。沈昱进去顺着声音找到那只画眉鸟发现正是儿子沈秀生前养的那只。沈昱见物思情,不禁大哭大叫起来。看守校尉见沈昱大闹御用禁地就将他拿下押送大理寺。

沈昱被押到大理寺后把儿子被杀的案子复述了一遍。大理寺官员经过调查找到了进贡这只画眉鸟的李吉,并对此立案审讯。从屈公手里买到画眉鸟的李吉因为无法提供卖鸟人的信息而被列为最大嫌疑人。经过几轮审讯后李吉一直无法自圆其说,因此大理寺用刑拷问,李吉最终屈打成招承认自己一时贪念杀了沈秀得了画眉鸟。大理寺据此裁定将李吉斩首。

等到李吉被斩首的消息传开,有两位书生大呼冤枉。原来那两位书生在李吉买鸟的时候也正在现场。他们为了替李吉伸冤就跑到杭州打探卖鸟人屈公的下落。经过一番寻访,他们终于在杭州找到屈公的住处于是急忙去衙门报官。衙门当晚就派人把屈公押到堂上审问。刚开始屈公并不承认自己卖鸟的事实,但是两位书生的呈堂证供由不得屈公再抵赖,他只得承认了犯罪事实。官府很快派人验证了屈公的证词并找到了那颗放在空心杨柳树内的沈秀人头。

知府进而又顺藤摸瓜将大宝小宝押来审问他们提供的人头从何而来。大宝小宝被打得皮开肉绽终于承认杀父冒领赏金的骗局。知府听到此等逆天之事吩咐先把两个逆子打个半死压入大牢。最后此案皇帝亲自过问并判处:屈公谋财害命,凌迟处死,剐割刀,分尸五段;大宝小宝贪财杀父均凌迟处死,剐割刀,枭首示众。屈公的老婆听得此判决吓得魂不附体跌了一跤伤及五脏六腑回家突然暴死。

这段历史故事选材自明朝的《喻世明言》。故事中屈公为了一只画眉鸟居然最终牵动了七条人命,这无非说明贪小财惹大祸的道理,同时也奉劝大家莫做亏心事。积善成德,积恶成祸,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