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6日,“数字经济条件下假货治理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为中国工商出版社年关于企业自律与社会共治系列研讨活动的首次研讨会。来自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企业监管局及基层一线的工商干部代表,阿里巴巴、亚马逊中国、聚美优品、轩尼诗、小米、鄂尔多斯、大众、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宝马、日产等多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多位专家参与了本次研讨。研讨会由中国工商出版社雷光程副社长主持。与会代表围绕“新技术为解决假货问题提供的治理新契机”和“大数据背景下多元参与打击假货社会共治的监管思路创新”两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假货的治理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让假货治理变得越来越复杂,给监管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新技术的出现也为假货治理带来了机遇。在3·15来临前的时间节点,工商出版社专程邀请来自监管部门、学术界以及企业方的代表共同参与研讨,一方面是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更加重视数字经济时代的假货治理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各方意见的交流碰撞,更加清晰地厘清监管难点和治理思路,有效破解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企业代表声音
阿里巴巴集团平台治理部总监肖水贤
阿里巴巴集团在假货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根据《侵权责任法》的“通知-删除”处理违规商品,根据消费者的投诉和政府的反馈处理违规商品,在知识产权投诉产生的过程以及消费者和政府的投诉过程中留下的多维度信息进行大数据模型分析,对可能违规的商品进行主动控制。通过这些,使企业的品牌更干净,让消费者的体验也变得更好。
互联网为假货治理提供的机会在于:信息可视化更强,投诉的便利性更高,打假智能化,信息可溯性以及争议样本的多样性,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然,互联网环境下治理假货也存在着众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违法成本太低,跨平台的防护系统没有形成等方面。
对于解决假货治理难题,建议进一步提高行政处罚标准,目前民事赔偿过低。建议加强跨平台的治理,建立防控机制,同时建议政府、企业、司法多方面积极、正确地参与。
亚马逊中国董宇、白雪
亚马逊针对中国市场,在品控方面做了一些本地化的针对性工作。目前约有三成为第三方企业主经营(不面向个人、个体户开放运营许可),七成为平台自营。
在打击假货工作方面,包括主动防控和被动防控。
主动防控:在产品层面,利用自有的数据模型,对高风险的产品进行防范和控制。在规则层面,对卖家的准入机制非常严格,设计了保证金制度、卖家品牌管理、品牌效期管理等。
被动防控:对客户投诉,风控团队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取证,对卖家给予处罚。如经取证证明不是假货,卖家可以对其进行重新上架。
对于打击假货的问题与建议是,目前自营业主的违法成本过低,提议各平台可以把数据分等级、分类别进行跨平台共享。如发现某企业对于打假造成危害的,任何企业都应该要公开相关信息。建议针对企业的信息共享建议由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或者由工商部门牵头来建立多平台的联防联控机制。
聚美优品法务杨晓婷
面对职业打假人,商家处于弱势的地位。从表面上看,职业打假人促进了商家对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