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复制链接]

1#

70年前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

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战争的胜利

离不开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

也离不开后方战勤的有力保障

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周年纪念日

让我们回溯历史

聆听一位赴朝援助战后恢复的大桥人的讲述

年,从朝鲜回国后,趁着还没有脱下志愿军的军装,主人公陈贞吉(中)与战友陈金发(右)、奚正钧合影留念。

记忆

大桥局第二工程处原党委书记陈贞吉(年12月至年2月在任,编者注)的钱包里有一张发黄的旧照片。

“这是年,从朝鲜回国后照的。”陈贞吉老人带着我们一起回忆起那个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

年,铁道部派出余人赴朝鲜,以修复在朝鲜战争中炸毁的铁路。大桥局派出31人,陈贞吉就是其中之一。那时陈贞吉只有19岁。

信念

“那个年代,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你的地方去,是最光荣的事。我是瞒着家里人,偷偷报名去朝鲜的。我父亲在我十三个月大时,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四个孩子拉扯长大。我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所以母亲最疼爱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我去了朝鲜大半年,母亲仍然以为我在国内建大桥。在朝鲜时,我只给家里去了一封信。后来才知道,母亲看到信后,伤心痛哭,大病一场。因为她知道当时的朝鲜,刚刚停战,是一片战争留下的废墟,志愿军的热血洒满了朝鲜的土地。看到那封信,母亲就像看到风筝断线一般迷茫和担心。”

“我们穿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装,登上了去朝鲜的列车,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新义州设立了中立国检查组,不允许志愿军再进入朝鲜国内。所以,我们余名修路工人,是躲在运高梁米的闷罐车里去的朝鲜。闷罐车外面打上封条,写着‘高梁米’。车里,不能说话,不能打电筒,只有一个尿盆。我们通过这种方法,躲过了中立国检查组的检查。闷罐车里空气混浊,黑暗压抑,可我们并不觉得恐惧。我默默在心里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祖国好儿女……’列车驶过了鸭绿江,远离了新义州,到达了定州,我们才终于能下车透透风。”

援助

“铁道部派去的余名工人修建的是平壤、定州、高原三个机务段。大桥局的31个人,被分成三组,我们组的同志是:马鸣远、姜宝丰、李生田、吴小五、赵玉刚、孙囱同、杨兴龄、陈金发、奚正钧和我。我们10人被派到朝鲜东海岸的高原,比平壤和定州离中国更远。”

“高原已是满目疮痍,弹坑密布。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青壮年都牺牲在战场上了。

我们每个工人,各带10名志愿军战士修机务段。钢筋等原材料全是中国无偿供应的。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一切全靠工人和志愿军战士肩挑手扛。

高原气候非常寒冷,冬天达到零下20至30度。工友们洗澡就在一个简陋的芦席棚里,非常拥挤,像下饺子一样。洗完后,只能在外面零下20度的环境中穿衣服。我当时给冻得疝气病发作,工友们都吓傻了,医院。医生用了个土方法,把我放在木板上,头向下,脚朝上,倒倾。肚子上用热水袋捂着,才把疝气治回去。”

“我们组的同志们都住在当地人家里。虽然和当地人语言不通,但是从朝鲜人的眼神中,能看出他们对中国工人和志愿军充满了感激。过节时,他们送来糍粑,还要看着我们吃下。早上把开水送到门口。把最暖和的、平时给老年人住的暖气间给我们住。”

归家

“虽然在朝鲜只工作了10个月,但我们与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我临走时,把自己的衣服,都捐给了朝鲜村民。”

“年元月,我们大桥局的工友们,回到了祖国怀抱。在朝鲜艰苦的援建岁月,我们完成了祖国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和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友情,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文字:王海芳

图片:陈贞吉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在朝鲜抢修铁路的日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