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很多人想必都是有所了解,正是这一场战争,一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骨的大门,从而拉开了我国近代史的序幕。而这场战争之所以会爆发,除了英国政府的蓄谋已久之外,就是林则徐主导的虎门销烟行动了。
图1
可以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的第一次觉醒,也是林则徐坚决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唤醒了国人斗争的精神,该事件也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林则徐也因此而被构陷革职。
那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之后去了哪里呢?他依旧在为我国的近代事业而奋斗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生。
林则徐的出身
林则徐出生在年,父亲林宾日因为年轻的时候乡试不第,所以在福建开设私塾。林则徐的父母一共生了十一个子女,林则徐则是家中的次子,不过他出生的时候,林家已经家道中落,还欠了许多外债,家里的很多收入,都要用来还债。
图2
不过,林则徐在母亲的支持下,并没有出来工作补贴家用,而是每天到私里,去贩卖母亲和妹妹们做的工艺品。
年少穷困的家庭生活使得林则徐很早就意思到生活的艰难,这也让他比一般的孩子要早熟许多。于是林则徐在父亲的培养下,年纪轻轻就喜爱上了读书,并且希望能够靠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后来,十二岁的林则徐参加府试,拿了第一名,一年之后,又考中了秀才,可以说是光宗耀祖了。
图3
在林则徐十九岁的时候,他参加乡试,考上了举人。也就在揭晓成绩的那一天,林则徐迎娶了河南永城知县郑大模之女郑淑卿为妻。年底,他去京城参加会试,但是这一次名落孙山。后来,林则徐拜了张师诚为老师,又先后参加了两次会试,最后终于考中了进士。
为官十余载
考中进士之后,林则徐回了一趟家乡,便回到京城,在翰林院任职,在每年会试的时候负责当同考官。
而在翰林院,林则徐待了七年,在这七年间,他的子女也相继出生,光靠林则徐在翰林院的收入已经很难供养家庭,于是有时候林则徐就会到私塾里面去教书,有时也会贩卖自己的字画来补贴家用。
图4
年的时候,林则徐出任江南道的监察御史,在河南任职。当时的河南南岸经常发生河口决堤,经过林则徐的调查,发现是当时的河南巡抚办事不力,故意延缓工程进度,于是他向朝廷提出命地方官吏“严密查封,平价收买,以济工需”的建议,被嘉庆皇帝采纳,并且将林则徐升为浙江杭嘉湖道。
虽然林则徐这时结束了京官的日子,还在地方得以大展拳脚,但是渐渐的,他便发现了官场的黑暗,为政的艰难,便有了辞官还乡的想法。而当时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恰好生病了,林则徐就以自己患病的理由,辞官不做了。
不过,后来林则徐的父亲病好了之后,为了家里的生计,林则徐最后还是回到了京城做官。
图5
远赴广州,虎门销烟
林则徐再次上任之后,当时已经是道光皇帝的年代,而当时的中国的老百姓,已经被鸦片摧残了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整个国家的白银大量流出,于是道光皇帝决心将鸦片禁止,并八次召见林则徐,与他探讨鸦片问题的严重性,最后,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远赴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知道查禁鸦片将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但是他并没有退缩,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之后,林则徐从北京来到了广州。
在与两广总督以及广东巡抚、广东水师提督等人商量之后,林则徐决定堵绝鸦片的来源,查禁鸦片,同时让手下加紧战备,做好一切战争准备。
图6
最后,林则徐查获了鸦片两百三十七万多斤,一共有两万多箱,于是林则徐决定在广州的虎门海滩上,将这些鸦片当众烧毁,以警世人。
道光皇帝得知林则徐禁烟的功绩之后,非常开心,还叫人写了“福”、“寿”两个巨大的牌匾派人送去广州,用来庆祝林则徐的五十五岁大寿。
但后来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英国以此为由进攻广州,无力抵抗的清政府最后只好搬出林则徐这个替罪羊,道光皇帝亲自革了他的职,将他发配去了新疆伊犁。
图7
奈何林则徐鞠躬尽瘁,都是为了这个国家,最后竟落得一个被发配新疆的局面。而林则徐在西安与妻子告别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以表心志。
林则徐最后的结局
林则徐被发配到新疆之后,依旧兢兢业业,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也颇有功绩。没过几年,朝廷又决定将林则徐再次启用,让他当上了陕西巡抚。在这之后十余年,林则徐也依旧在为这个腐朽的帝国,发光发热。
年,林则徐因为旧病复发,所以向朝廷请求卸任,回乡颐养天年。但就在第二年,也就是道光三十年的时候,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发动起义,于是朝廷就命林则徐再次为钦差大臣,前去镇压起义活动。
图8
此时已经年迈的林则徐再次临危受命,但他的疾病还未痊愈,每天都会发作疝气,只能坐在特制的卧轿中。他一路行经福建、广东,在广东潮州的时候,疝气再次发作,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腹泻,于是再次病入膏肓,每日腹泻不止,不得不停下行程。
终于,在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这一天,林则徐因为腹泻虚脱,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时年六十六岁。
结语:
林则徐对于国人的意义想必不用再赘述,而如此杰出的民族英雄,在年老病衰之后,竟还要为这个腐朽的清政府劳碌奔波,实在是令人感慨不已。